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绿肥红瘦应依旧——唐宋词名篇品赏之六十五

(2023-06-16 22:24:27)
标签:

文化

/朱成坠

北南宋之交女词人李清照写有一首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词曰: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的大意是,昨夜的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猛烈,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她说,海棠花已然与昨天一样。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的海棠花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起首两句,词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消尽,但在这个词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则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晨尚有余醉。

绿肥红瘦应依旧——唐宋词名篇品赏之六十五

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沉睡,但拂晓酒醒后,脑海里关心的第一件事仍然是园中的海棠花。词人情知海棠花不堪一夜疏雨骤风的蹂躏。料想窗外必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地,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实情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察觉,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么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肥红瘦才是。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惜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此句可谓是“传神之笔”。“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常开不谢的。一语中的,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感,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刻的体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妙之笔,历代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分充足而膨胀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过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和奇迹。由于这四个字生发的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这首小词,虽然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满篇生辉。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李清照的早期词作。根据当代李清照研究专家陈祖美女士编列的《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前后。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全词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极尽传神之妙,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后人对这首词评价甚高,尤其是“绿肥红瘦”一句,更是为历代文人所激赏。

 2023616212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