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沟流月去无声——唐宋词名篇品赏之六十四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北南宋之交的陈与义写有一首词作《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词曰:“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这首词的大意是,回忆年轻时,在午桥上酣饮,坐中多是杰出的才俊。月光随着长沟中的水波奔涌,流去悄然无声。对着杏花疏落的清影,有人吹笛直到天明。二十余年过去,如同梦境一般,此身劫后虽存,每每想起往昔的一切,只觉得魂惊魄悸。如今闲登小楼,观赏雨后初晴的月夜美景,感叹古今有多少兴亡旧事,都付与三更起床渔夫的歌唱了。
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时期的游乐,来抒发作者对国家沦亡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惆怅。以对比的手法,明快的笔调,回忆洛中的朋友和旧游的生活情景,喟叹对北宋亡国的极其深沉的感慨。寥寥几笔,勾画出来的自我形象是相当丰满的。
上片忆旧。“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首先回想曩日在汴京午桥桥上的宴饮,在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当时的英雄豪杰。用“忆”字开篇,直接了当地展开往事。“午桥”曾经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刘禹锡、裴度吟诗唱和、举杯畅饮的地方。作者青年时期,追寻遗韵,仰慕前贤,在故乡洛阳,与当时的“豪英”在一起,夜间,也曾聚在午桥宴饮,把酒临风。“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这三句是说,白天与朋友们在午桥欢饮,晚上围坐在杏树下,尽情地吹着悠扬的笛子,一直玩到碧空的月光随着流水静悄悄地消失。桥上欢歌笑语,桥下安宁阒静,以静衬动,动则诱人。这三句写景叙事,优美自然,它如同明净澄澈的清水一样。特别是“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两句,“杏花”则点明是在春天的夜晚,豪英们抚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彼伏。作者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洒落透过而形成了稀疏的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的笛声,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绮丽的画面,将那种充满闲情雅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
下片感怀。“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作者在政和三年(1113)做官后,曾遭贬谪。特别是靖康之变,北宋沦亡,他逃亡南方,饱尝了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痛苦。残酷的现实与往昔的一切形成了鲜明地对照,很自然会有一种噩梦的感触。这两句概括了这段时间里国家和个人的剧烈变化的情况。这里,作者以饱蘸着久历的艰难和劫后余生的血泪的笔触,写下了这些感伤沉重的词句,发人深思,启人遐想。经历了国破家亡,战事连连之后,曾经在一起吟诗饮酒的豪英们如今散落各地,九死一生,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油然而生。接着,写道:“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闲登”句是说:我慵散无聊地登上小阁,观看这雨后新晴的月色。这句点题,写明作此词的时间、地点和心境。“新晴”与“长沟流月”照应,巧妙地将忆中之事与目前的处境联系起来,作者今昔不同的精神状态从中得以再现。“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词的末了两句大大地拓展了感慨的内涵,使之超越了自身的经历和友情的范围,而将目光转向历史和人生,去作哲理性的思考。这两句是说,古往今来的大事已经转瞬即逝了,只有把它们编成词曲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地歌唱。这是低沉的感叹,软弱的呻吟,无能为力的自我表白。“古今多少事”五字中,昔日相聚的“豪英”和后来遭遇的“堪惊”,都得以包容。问题是提出来了,却没有答案,代替回答的只有“渔唱起三更”,这令人惕然警觉的凄清情景。着重看破红尘,回避现实的消极态度,从侧面显示诗人对现实的极度不满,这是乱世怀古伤今的主题。把国家兴亡、人生穷通的大感慨,付之于渔唱,是文学从《楚辞.渔父》开始,逐渐形成的一种传统意象。诗词文赋中都有,如唐代诗佛王维《酬张少府》诗云:“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即是。直到清代,孔尚任写明朝亡国之痛的《桃花扇》,也还把渔樵晚唱作为全戏的尾声余韵。此词的结拍,正是利用这一意象来表达自己内心寂寞悲凉的情绪,同时又因以景语来代替叙事抒情,而能收到宕出神远的艺术效果。
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
陈与义(1090年—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登上舍甲科。授开德府教授,累迁太学博士,南渡后,召为兵部员外郎、翰林学士、知制诰。官至参知政事。以诗著名。原属江西诗派。至南宋时,诗风有了明显转变,转为抒发爱国思想,由清新明净趋向沉郁悲壮。亦工词,其词意境与诗相近,有清婉奇丽的特点,而豪放处又接近苏东坡。有《简斋集》《无住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