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声里斜阳暮——唐宋词名篇品赏之五十五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北宋词人秦观写有一首词作《踏莎行.雾失楼台》,词曰:“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留下潇湘去。”
这首词的前三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的大意是,大雾茫茫,掩没了一切的亭台楼阁。月色濛濛,遮蔽了所有的河津渡口。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要想寻觅陶渊明笔下的仙境桃花源却是茫然不可得的。这三句的现实描写,显然是一种想像和象征,借以抒发自己心中对理想迷失、抱负破灭的痛苦。有的人认为前两句是比喻当时佞臣掌权,奸邪当道,政治上极为黑暗,这也是有道理的。作者因为党争之祸,被贬谪到郴州这个极为偏远的地方,并且所有的官职和俸禄都被剥夺了,心中的愤激可以想见。词人在这个时候,自然会起遁世之心,梦想去寻找桃花源那样的一片世外净土。一般认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在湖南境内,湖南省迄今仍有桃源县,作者的想象因此而生发。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两句切回现实,写亲身感受。词人孤零零地住在驿站的一间馆舍里,正值春寒,砭人肌肤。寄住驿馆已经让人产生孤独之感了,何况这座驿馆的四周还不见人烟,并且笼罩在一片料峭的寒冷之中。阒寂无声,只有窗外的杜鹃在泣血鸣叫。而时当傍晚,清冷的阳光斜照在这片天地之间,愈发增加了作者心中的凄凉。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环境的凄凉已经得到了充分的渲染,此处,词人进一步描述自己的感受,这也就水到渠成了。下阙开头“驿寄梅花,鱼传尺素”,一连用了两个典故。前一典故出自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南朝宋时,曾任三国时期吴国重臣的吴郡陆凯与南朝.宋时期的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官员、《后汉书》作者范晔的关系很好。当时范晔在长安,陆凯通过邮驿寄了一枝梅花给范晔,并附诗一首:“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后一典故出自古乐府《饮马长城窟》:“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这两个典故后来都用来指代传送书信。词人在这首词里连用这两个典故,用来渲染收到友人书信的心情。住在孤馆,能够接到远方亲友的书信,本来应该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可是,词人的心中却是什么滋味呢?他说:“砌成此恨无重数”,原来这些书信不但没有让他开心,反而加重了他的哀愁。“砌”字用得很妙,将抽象的离愁别恨形象化了。作者收到的那些书信就像砖石一样,层层堆砌,书信越多,说明他贬谪的时间越长,离愁别恨彷佛那些加高加重的砖石,越来越难以排除了,心绪被压抑得极其沉重,愈加悲凄。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留下潇湘去。”这两句堪称千古绝唱。词人眺望环绕郴山的一曲江水,感觉日日相伴的惟有它了。然而,郴江竟也毫不停留,径直向北方流去,与潇湘之水汇合。作者感到,连江水彷佛都抛弃了自己,由此愈发衬托出孤独凄苦的处境。这句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郴江的羡慕,他认为这条江还是幸运的,它能够自由自在地流向北方,而自己呢?却只能被禁闭在这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忍受着离愁别恨的无尽折磨。这种笔法是拟人化的,在作者的思维中,郴江也像有了人的感情。这种写法最大限度地刻画了作者的孤独和凄凉。据说苏东坡非常喜欢这两句词,他还把这两句词特意写在自己的扇子上,时时欣赏。当秦观殁时,东坡竟然哀叹道:“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可见秦观之逝在苏东坡的心中引起的巨大悲恸。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是苏东坡最喜欢的门生,他“最善少游”,两人的遭遇也非常相似,“同升而并黜”。秦观遭贬的时候,苏东坡正在海南过着孤独的贬谪生活,因此,秦观这两句词很容易引发东坡的共鸣。
这首词是秦观词中的名篇,历代文人和学者都毫不吝惜地对它加以称赞,尤其“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四句,更是备受推崇。但是也曾经有人对“斜阳暮”三字提出疑问,认为既然写了“斜阳”,又说“暮”,这岂不是犯了重复的语病?还有人说秦观的原句是“斜阳树”,为了避宋英宗赵曙的讳才改为“暮”的。其实,这都是迂腐之见。在古典诗词创作中,把几个相同意思的字连缀在一起,一般是为了强调表达某种意思,算不上重复。古代早就有这样的先例。比如屈原说:“薋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忳郁悒余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其中“薋”和“葹”,指的是同一种草;而“忳”和“郁悒”,也都表示同样的感情。前人还说:“明月皎夜光”。“明”、“皎”、“光”,从意思上来说,都是重复,但从表达上来说,则有强调、递进的作用,并不妨碍它是一首好诗。
2023年6月12日5时12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