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浸碧天何处断——唐宋词名篇品赏之二十四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北宋大臣、词人张昇词作《离亭燕.一带江山如画》,词曰:“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这首词的大意是,鸟瞰江南金陵一带,江山如画,一切的景物高爽冁然,优雅素淡。极目江天,山光水色交融。江滩上,蓼草荻花遮掩着竹篱茅舍的小渔村。水天相接之际,客船高挂着白帆。烟霭之外,酒旗低晃着。朝代的更迭,六朝的兴衰,历史的演进,已经随风消散了,全都成了老百姓饭后茶余闲聊时的谈资话料。倚楼怅望,只见凄凉的夕阳默默地西沉。
这是一首写景兼怀古的词作,在宋代怀古词中属于创作时间较早,有别于婉约派词风的一首作品。上片开头一句“一带江山如画”,先对金陵一带的全景作一番鸟瞰,概括地写出它的山水形胜。秋天草木摇落,畴野萧索,但这里作者却说“风物向秋潇洒”,一切景物显得疏朗明丽而有脱尘绝俗的风致,这就突出了金陵一带秋日风光的特色,接着“水浸碧天何处断”具体描绘了这种特色。这个“水”字承接首句的“江”而来,词人的目光随着浩瀚的长江向远处看去,天幕垂野,水势浮空,天水相连,浑然一色,看不到尽头,望不完边际。将如此恢弘和广阔的景致,用一个“浸”字形象而准确地摹画出来。近处则是“霁色冷光相射”,“霁色”紧接上句“碧天”,“冷光”承续“水”字而来,万里晴空所展现的澄澈之色,江波潋滟所闪现的凄冷之光,霁色静止,冷光翻动,动景与静景互相映照,构成一幅绮丽的图卷。一个“射”字点化了这一画面。遂后,词人又把视线从江水里转移到江洲上,却只见“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在繁茂的蓼荻丛中,隐约现出了竹篱茅舍,这样,从自然界写到了人家,暗里为下片的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下片先荡开两笔,写词人抬头向远处瞭望,“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极目处,客船的白帆高高悬挂着,烟云外的酒家旗幌低摇着,标志着人在活动,于是,情随景生,金陵旧事纷纷涌上了心头:“多少六朝兴废事”,历史上,在短短的三百年里,在金陵这块土地上经历了六个朝代的兴盛和衰亡,它们是怎样兴盛的,它们是怎样衰亡的,这许许多多的往事,却是“尽入渔樵闲话”。“渔樵”承沿上片“竹篱茅舍”而来,到这里猛然一收,透露出词人心里的隐忧。这种隐忧在歇拍两句中,又作了进一步的抒写:“怅望倚层楼”,“怅望”表明词人在远望景色时的心情,倚在高楼的栏杆上,怀着迷惘的心境,看着眼前的景物,回想着历史上的往事。最后一句“寒日无言西下”之“寒”字承传上片“冷”字而来,凄清的太阳默默地向西沉下,苍茫的夜幕即将降临,更增加了词人的孤寂之感。歇拍的调子是低沉的,词人的隐忧没有明白说,只从低沉的调门里现出些许端倪,耐人寻味,晚清官员、词人况周颐评论此词说:“张康节(张昇谥号)《离亭燕》云:‘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秦少游《满庭芳》云:‘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两歇拍意境相若,而张词尤极苍凉萧远之致。”在宋代词坛上,张昇与范仲淹一样,在创作中已经显露出词凤逐渐由婉约向豪放转变的时代端倪,对于词境的开拓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张昇退居江南时,登高所见,由船帆、酒旗转入对六朝兴废的怀古。历史早就过去,旧事只余遗迹,倚楼远望,只有无尽的惆怅,国势由盛转衰,悲时伤世,有感而发,因而创下此词。
张昇(992年—1077年),字杲卿。韩城(今陕西省韩城市)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累官参知政事、枢密使,以彰信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英宗朝以年老辞位,出判许州,改镇河阳。以太子太师致仕。赠司徒兼侍中,谥康节。其词仅存两首,笔法冷峻,格调悲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