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龙头舴艋吴儿竞——唐宋词名篇品赏之二十三

(2023-05-21 07:23:53)
标签:

文化

/朱成坠

北宋婉约派词人张先词作《木兰花.龙头舴艋吴儿竞》,题下自注:“乙卯吴兴寒食”。词曰:“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瞑,已故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乡居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时所作。乙卯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这一年。作者已经八十六岁了。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两天,过此节,古人有禁烟、插柳、上头、踏青、扫墓等风俗,宋代还有赛龙舟的活动。宋末元初文学家、书画鉴赏家、词人周密《武林旧事》卷三载寒食节西湖赛龙舟的情景时说:“龙舟十余,彩旗叠鼓,交舞曼衍,粲如织锦......京尹为立赏格,竞渡争标。都人仕女,两堤骈集,几于无置足之地。”本词就是选择寒食节最为繁忙热闹的场面开篇。

“龙头舴艋吴儿竞”,起句便写出了吴中健儿驾赛龙头舴艋吴儿竞——唐宋词名篇品赏之二十三


而忘返的情景。“芳洲”、“秀野”使人想见郊原草木茂盛、春光明媚的诱人景色。“拾翠”原指捡拾翠鸟的羽毛。语出三国曹植《洛神赋》“或采明珠,或拾翠羽”,后亦泛指妇女水畔野外游春之事。“踏青”即于春季出城去郊外游玩。古代诗词中常将踏青和拾翠并提,如晚唐诗人吴融《闲居有作》:“踏青堤上烟多绿,拾翠江边月更明”。这一联泛写寒食游春的活动,与前面赛龙舟、荡秋千的特写镜头相配合,有点有面,显得主次分明,展现有致。

词的上阕着重写人事,通过热闹的场景,描写春光的美好,游人的欢乐。上阕记白天,写动态,龙舟竞渡。游女秋千,芳洲拾翠,秀野踏青,这一组组律动的场面,将节日妆点得分外夺目。下阙记黑夜,写静态,云消山空,歌散院寂,月光如水,杨花飘飞,一组组静谧的景色,令人心想神往,又暗衬了白天的闹忙。一动一静,互相映发,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由动景换为静景,画面跳跃非常迅疾,但过片却很自然:“行云去后遥山瞑,已放笙歌池院静”,前句说云去山昏,游人散后,郊外一片空寂,为上阕作结。后句说,笙歌已歇,喧嚣了一天的池院,此刻显得分外宁谧,一个“静”字又为下文写景作了铺垫。

最后两句以写景工绝著称。清代学者、藏书家、词人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说:“张子野吴兴寒食词‘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余尝叹其工绝,在世所传‘三影’之上。”月色清明,甚至可以看见点点杨花飞舞,而花过无影,又显得清辉迷蒙,明而不炽,庭中一切景色都笼罩了一层轻雾,别具一格朦胧之美。不仅如此,两句还寓情于景,反映出作者游乐一天之后,心情的恬适和舒畅。词人此时虽过八旬,但生活情趣还很高,既爱游春的热闹场面,又爱月夜的幽静景色。白昼,与乡民同乐,是一种情趣。夜晚,独坐中庭,欣赏春宵月色,是另一种情趣。而后者更能体现词人的独特个性和审美趣味,为文人雅士所叹赏。子野,张先字。所谓“三影”,即张先本人所作《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云破月来花弄影”、《归朝欢.双调》“矫柔懒起,帘压卷花影”、《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中庭”两句是名句,密切节令,将夜色淡淡叙出,空旷闲恬。张先作此词时已是个耄耋老人,但词的上阕所表现的仍然是他对生活的丰满情感。下阙对静态的诚挚感悟,又体现了他对自然景物的深切品味与清澄似镜的内心世界。

文人词自唐五代以来,多以男欢女爱、离别相思作为题材,风格绮靡艳丽,至宋初仍沿袭不已。潘阆的《酒泉子.长忆观潮》,晏殊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与张先的这首《木兰花.龙头舴艋吴儿竞》都以时序节令和世俗风情入词,给镂金错彩的词坛吹进一丝较为清新的空气,增添一点乡土的气息,可说是一个小小的变化和进步。

202352153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