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倾听之后,还得注重对话

(2023-05-05 15:33:31)
标签:

文化

时评

/沈 栖

人有两个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后者最为显著的徽识便是人际交往,与外界沟通,以彰显出自身的人生价值。英国著名管理学家L·威尔德视之为“有机生命的奇特光彩”,对此,他有句经典名言:“人际沟通始于倾听,终于对话。”年前,笔者曾在《新民晚报·夜光杯》发表了《学会倾听》一文,现今再续写此文以示“注重对话”。

如果说,倾听是一切沟通的逻辑前提,那么,对话则是人际交往的必由之路;如果说,倾听意味着谦恭好学和尊重他人,那么,对话是其必然后续和提升。因为在沟通时总会提出不少问题,对方希望有回应、有答疑、有互动,仅有倾听而无对话,沟通将停留在浅表层面,交往将无法有效完成。

轴心文明在最初的时候,都是以对话的形式出现,如柏拉图的《理想国》和我国的《论语》《传习录》。人际交往时的对话首先需要注意的不是他说出了什么道理,而在于他如何说理,换言之,其说理的逻辑、风度高于说理本身。对话是一种双向行为,兼顾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双方的交流需要,因此必须遵守真实原则,平等对待,必须允许、鼓励对方发问,以释放一种理解、尊重的善意,让双方变得温和而有理性。胡适曾经激赏雷震谈“对话的态度”所强调的10个字:“对人无成见,对事有是非”。

对话亟需双方的知识、智慧和真诚。捷克政治家瓦茨拉夫·哈维尔因出色的思想和高尚的实践被誉为“捷克革命的灵魂”,他注重对话,并提出了《对话守则》,即:对话的目的是寻求真理,而非斗争;不做人身攻击;保持主题;辩论时要用证据;不要坚持错误不改;分清对话与只对自己讲话的区别;尽量理解对方。现今网络时代,这些《对话守则》显得更为必要。网络里的辩论及新闻跟帖,是当下观察人际对话多元、频繁的好地方。其结果却令人沮丧:或人身攻击,或地域歧视,或人格抹黑,几乎沦为“公地悲剧”,充满了暴戾、仇恨,似乎没有耐心倾听,更没有诚意对答。微博是大家的平台,在这里有话好好说:可以不同意,但不要谩骂,不要居高临下,不要自以为是,不要使用轻蔑的语言表达过于强烈的情绪,不搞道德审判扣帽子。“有话好好说”似是人际交往“礼仪”的表征。美国著名演员理查德·德雷福斯说得极是:“礼仪不是不说负面的或不好听的话,不是不作批评分析。礼仪是我们分享政治讨论这一自由领地的方式。如果我们说话叫喊、吼叫,或被打断、被教训,那就是非礼仪。”礼仪不在于“不说什么”,而在于“怎么说”,或者更准确地说,在于“不怎么说”。

倾听之后,还得注重对话

对话具有交流性,其意义在于说话人将自己的想法告知他人和将自己的意图表述出来以影响他人。毋庸置疑,语言是对话的重要载体,但它不是唯一的途径。默认、暗示、微笑等等也可以作为对话的辅助形式。特别是手势,作为一个器官,手与人有着很强的行为构成关系,或言之,人的某些行为往往是“一手造成”的。

按照恩格斯的考证,“人经过几十万年的劳动,手获得了自由,并将这种灵活性遗传下来,一代一代地增强着手的功用和感觉能力”。应该说,感觉能力的获得告别了手作为劳作主体的从属地位,它与人的情感紧紧相系,使之凸显出与表情、语言、目光同等甚或超越的价值。英文finger一词,不止是指作为人体器官的手,还具有触碰、拨弄、抚摸,可以表达用手指去感觉、探寻乃至满足欲望的意思。手也会“说话”,因为它能够表达讯息,传递情感,人与人之交,或灵犀相通,或睚眦必报,或温柔,或冷漠。据说散文家秋子在朋友聚会时抓拍,唯特写手而不取五官,因为被凝固的瞬间,独立的手更具表情:自然率性的,做作扭结的,阴谋的,克制的,颓废的,害羞的,因渴望而喜悦或不安的,手的使用率在数量和丰富性上都倍于人脸。譬如:手足无措往往是一种缺失交际能力者的情态;与人交谈显得颇为紧张和窘迫,最明显的就是那双手不知放在哪里;双手插兜尴尬,摆在胸前碍事,叉握背后更不像话;“执子之手”,把依恋之情、不舍之心、忘我之意浇注在一起,其意蕴抵得上千言万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