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风与瑶台——唐诗名作欣赏之九十九

(2023-05-04 13:07:03)
标签:

文化

/朱成坠

唐代大诗人李白《清平调》曰:“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君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这首诗的大意是,你的容貌服饰是如此美妍动人,以至于连白云和花卉也要来为你妆扮,春风骀荡,轻拂栏杆,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丽,你的美貌真像天上的仙女一样。如果不是在如像仙境一样的群玉山上见到你,那么,也只有在西王母的瑶台才能欣赏你的容颜。

李白的《清平调》共有三首,以上是其一。其二曰:“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其三曰:“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春风与瑶台——唐诗名作欣赏之九十九

清平调:唐大曲名,《乐府诗集》卷八十列于《近代曲辞》,后用为词牌。故所,也有人将李白的三首《清平调》列入词作,我亦在《唐宋词一百首》中看到李白的《清平调》三首中的其一。“云想”句:悬想之辞,谓贵妃之美。见云之灿烂想象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妍丽想象美人之容貌照人。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颜色显得更加艳丽。群玉:山名,神话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处。因山中多玉石,故名。会:应。瑶台:传说中西王母所居宫殿。一枝秾艳:指牡丹花(木芍药)而言。秾,一作“红”。巫山云雨:传说中三峡巫山神女与楚王双会,接受楚王宠爱的神话故事。可怜:犹可爱、可喜之意。飞燕:即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倚新妆:渲染女子华服浓妆的姣好姿态。倚:穿着、依凭。名花:牡丹花。倾国:喻美色惊人,此指杨贵妃。典出汉代李延年《佳人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看:此为韵脚,读平声。解释:解散、消解之意。释,即消释、消散。一作“识”。春风:此指唐玄宗。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在唐兴庆宫龙池东。故址在今西安市兴庆公园內。沉,一作“沈”。阑干:即栏杆。

据晚唐五代人的记载,说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唐玄宗天宝二年(743)或天宝三年(744)春日,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宫中沉香亭观赏牡丹花,伶人们正准备表演歌舞以助兴。唐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不可用旧日乐词。因急招翰林侍诏李白进宫,即在金花笺上作了这三首诗。

《全唐诗》题注:“天宝中,白供奉翰林。禁中初重木芍药,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移植于兴庆宫池东沈香亭。花会开,上乘照夜白,太真妃以步辇从。诏选梨园中弟子尤者,得乐一十六色。李龟年以歌擅一时,手捧擅板,押众乐前,欲歌之。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遂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李白,立进《清平调》三章。白承诏,宿酲未解,因援笔赋之。龟年歌之,太真持颇梨七宝杯,酌西凉蒲萄酒,笑领歌词,意甚厚。上因调玉笛以倚曲,每曲徧将换,则迟其声以媚之。太真饮罢,敛绣巾重拜。上自是顾李翰林尤异于(他)学士。”

这三首诗,把木芍药与杨贵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人,人即花,把人面花容浑融一体,共同承受唐玄宗的恩泽。从篇章结构上说,第一首从空间来写,把读者引入蟾宫阆苑。第二首从时间来写,把读者引入楚王的阳台、汉成帝的宫廷。第三首回到目前的现实,点明唐宫中的沉香亭北。诗笔不仅挥洒自如,而且,相互钩连。“其一”中的春风,与“其三”中的春风,前后遥相呼应。

第一首,起句“云想衣裳花想容”七字,把杨贵妃的衣服描绘成犹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杨贵妃那丰满的玉容。“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美不胜收之感,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妖冶妍丽,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后面,诗人的想象忽然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人间罕见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仙境才能见到,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玉山、瑶台、月辉,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像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贵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第二首,起句“一枝红艳露凝香”不但写色,而且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蓄的美,比上一首的“露华浓”更进了一层。“云雨巫山枉断肠”,用楚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格化,指出楚王为神女而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根本及不到当前的花容人面。再者,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可算得上绝代美人了,但是,赵飞燕还得倚仗新妆,那里比得上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杨贵妃,杨贵妃不施粉黛,便是国色天香。这一首以压低神女和飞燕,来抬高杨贵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题之法。相传赵飞燕体态轻盈,能站在宫人手托的水晶盘中歌舞,而杨贵妃则比较肥腴,固历代素有“环肥燕瘦”之说。后来,有人据此称,杨贵妃喜此三诗,时常吟哦,高力士因李白曾命其脱靴,认为是奇耻大辱,便向杨贵妃进谗,说李白以飞燕之瘦,讥讽杨贵妃之肥;以飞燕之私通赤凤,讥讽杨贵妃之宫闱不捡。但这种说法遭到很多学者的反对。这些学者认为,李白诗中果真有此意,首先瞒不过博学多才的唐玄宗,而且杨贵妃也不是毫无文化修养的人。据原诗来看,惟有明显的抑古尊今之意义。

第三首,从仙境古人返回到现实。起首两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倾国”美人,当然指杨贵妃,诗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并用“两相欢”把牡丹与“倾国”合为一提,用“带笑看”三字再来一统,使牡丹、杨贵妃、唐玄宗三位一体,融合在一起了。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春风两字即君王之代指,这一句,把牡丹美人的娇艳姿色写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带笑,当然无恨,烦恼都为之消释了。末句点明唐玄宗杨贵妃赏花地点——“沉香亭北”。花在阑外,人倚阑干,十分优雅风流。

这三首诗,语语秾艳,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将花与人合并在一起写,如“云想衣裳花想容”,又似在写花容,又似在写人面。“一枝红艳露凝香”,也都是人、物交融,言在此而意在彼。读这三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璀璨,不待什么精雕细刻,而自然使人觉得这就是牡丹,这就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什么。无怪这三首诗,当时就深为唐玄宗所赞赏。

20235217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