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征与飞将——唐诗名作欣赏之九十八

(2023-05-04 13:02:51)
标签:

文化

/朱成坠

唐代七绝圣手王昌龄写有一首名篇《出塞》,诗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乐府《横吹曲辞》旧题。唐代乐府中的《塞上曲》《塞下曲》《前出塞》《后出塞》等,都从这一乐曲演变而来。秦时明月汉时关:这里互文见义,就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万里长征;指到遥远的边塞驻守、作战。这两句说,照过秦汉时期的明月,现在仍然在照。秦汉时期的关塞,至今也还在。边塞战争从秦汉到现在从来没有间断过,远戌边地的征人也很少见其返回。龙城:宋刊本王安石《唐百家诗选》作卢城。龙城也就是卢龙城。龙城飞将:指西汉时与匈奴作战的名将李广。《汉书.李广传》载: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勇敢善战,匈奴称之为“汉之飞将军”。右北平,唐时改为平州,治所在卢龙,即今河北省卢龙县。胡:指北方少数民族。阴山:西起河套,东抵小兴安岭,横跨今内蒙古自治区,汉代为北方的天然屏障。

长征与飞将——唐诗名作欣赏之九十八

王昌龄现存诗一百零一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就数量之多,体制之备,题材之广而言,王昌龄的诗实不如李白、杜甫,甚至,某些地方还不如高适、岑参,而三、四杰以后,诗坛几乎就没有什么名声响亮、诗艺杰出的边塞诗作了。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从军热潮,纷纷奔赴边塞,以求建功立业。开元十三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的体验,并创作了大量的优秀的边塞诗。此时岑参才十一岁,高适正在漫游,才刚刚开始边塞生活,后人依次考证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人和先驱者。

王昌龄这首《出塞》,被明代诗论家李攀龙评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这首诗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高的声誉,完全在于立意新颖,精警出彩而耐人寻味。首句以明月映关展开想象。关山边塞,明月高照,秦汉时期就已如此。在艺术表现上,诗人采取互文见义的手法,举秦而包举汉,举汉而包举秦,这样错举成文,熔铸伟辞,就显得奇瑰健拔。次句紧接写万里长征的征人,极为概括。从秦汉以来,边地多事,征战频仍,将士频繁出征而少有生还者。这一句是由古及今,但偏于今,即着眼于当时的现实。正因为有“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严酷现实,所以三四句以深刻的议论来作答。当时唐玄宗好大喜功,宠信边将,轻启外衅,屡酿战祸。诗人希望朝廷任用像李广那样的良将,能够安定边疆,敌人不敢侵犯即可,不必进行万里长征,造成“战骨埋荒外”。清代诗评家沈德潜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此评深得此诗要旨。

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场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力和丰富的表现力。既反映了盛唐时期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景象进行细致的描写,同时,能够获悉将士们细腻而微妙的内心世界。其诗歌意境开阔,语言圆润流畅,音调婉转和谐,韵旨耐人寻味,在抒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而王昌龄的宫怨诗可与李白争胜,且其诗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比兴之切、造语之奇,都有其独到之处。王昌龄闺怨诗以悲天悯人的精神叙写那些久闭深宫的嫔妃宫人的悲情哀怨,以细腻的笔触多方面地展现她们的生活和感情世界,揭示她们在残酷的宫嫔制度下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客观上批判了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恶。这种思想倾向奠定了其作品的健康基调,一洗六朝宫廷诗浮艳色情之污秽,有力地扭转了齐梁歌咏的不良文风。就诗歌艺术表现而言,王昌龄又继承和发扬了六朝华美艳丽、精雕细琢的表现方法,显示其形式美。因此,王昌龄被誉为是成功地用七言绝句写宫词的第一人。

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开元年间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授校书郎,任汜水县尉。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坐事流放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江宁集》六卷。

 202352113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