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野与大荒——唐诗名作欣赏之五十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写有一首《渡荆门送别》,诗曰:“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的大意是,我乘舟溯流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在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高山渐渐地隐没在夕阳里,平野慢慢地舒展开来。江水滔滔滚滚地淌进了广袤的莽原。波浪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一鉴明镜,空中的彩云结成了绮丽的海市蜃楼。但我还是特别爱恋故乡汹涌奔腾的江水,它湍流不息地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市西北长江的南岸,与北岸的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山形峻峭,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楚国:楚地,指湖北、湖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平野:平坦辽阔的原野。江:长江。大荒:一望无际的田野。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海楼:即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绚丽景象。仍:依然。怜:怜爱。一本做“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下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故把四川称作故乡。万里:喻行程之远。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创作的五言律诗。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的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绵远,风格雄健,构思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造诣取胜,情状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年少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的具体作年,有着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一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根据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研究所名誉所长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的。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从而,趋向丹陛,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李白这次出蜀,走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意趣满满,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长江两岸高耸入云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了,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情致。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独特景色:群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垠的低平原野。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高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转换、推移,并真切地表现出来。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形态来。“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彷佛流入了平缓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开阔。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饱满志向,洋溢着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开朗奔放的心绪和青春勃发的朝气。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了“平野”、“大荒”这些广阔原野的意象,而且,气势磅礴,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显得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本身却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表述,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崇山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和诗人的心理转换。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的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上月亮升起,好像飞来了一面明镜。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幻化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绝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难见曦月。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日蔽天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异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岸的辽阔、天空的淡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作者把见到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颈联两句反衬江水的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湛蓝,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时,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这长江之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难舍不得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依依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愈发显出自己思乡情切。诗以浓厚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代大臣、学者、诗人沈德潜认为“诗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深邈,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形象,犹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画卷,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了长江上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2023年4月18日10时0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