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雀桥与乌衣巷——唐诗名句欣赏之三十六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中唐诗人刘禹锡写有一首《乌衣巷》,诗曰:“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的大意是,朱雀桥边长满了一丛丛的开了花的野草,乌衣巷口已是一片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的时候,景象却冷冷清清,寂寂寞寞。从前在王谢两家大堂前筑巢的燕子,如今再来,飞进了平常的百姓人家。
朱雀桥:六朝时,金陵正南朱雀门外横跨秦淮河上有一座桥,在今南京市秦淮区。乌衣巷:金陵城内一条街名,位于秦淮河之南,与朱雀桥相近。三国时期吴国曾设军营于此,为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的军服,所以此地俗称乌衣巷。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为代表的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乌衣巷沦为废墟。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巨室。旧时王谢之家屋堂上多燕子。至唐时,王谢两家皆衰落而不知所终。寻常:平常。
《乌衣巷》是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是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这首诗凭吊昔日南京秦淮河上的朱雀桥和南岸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这里却野草丛生,废址残照,诗人极为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变幻。作者选取燕子曾经寄居的主人家已经不是旧时的主人这一平常现象,告诫人们富贵荣华不可能永久保持,那些曾经煊赫一时的达官贵族,都如过眼云烟,成为历史的陈迹。全诗没有一句议论,而是通过野草、夕阳的形象描写,以燕子作为盛衰兴亡的见证,巧妙地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引导人们去思考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内含深刻的寓意。语虽浅显,味却浓郁。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由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任上返回洛阳,途经金陵,写下了这组咏怀古迹的诗篇,总名《金陵五题》,《乌衣巷》是其中相当出名的一首。
这首诗曾博得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赏识,他为之“掉头苦吟,叹赏良久”。细读之下,笔者感觉该诗确实为古今最为出色的怀古咏史名作之一。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点出了朱雀桥这座横跨秦淮河上的名桥,它是由金陵城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与与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纠结。东晋时,乌衣巷是门阀士族的聚居区,东晋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曾经居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无缝衔接。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历史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名人轶事的缅怀,是“一石三鸟”的最佳选择。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僻静原生的气象。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生长在人车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读者联想到其中可能包含着深意。作者在“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的诗句中,也曾用“野草”象征荒废破落。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草花”,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已经凋敝惨淡,不复以往的繁荣鼎盛了。
次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衰败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与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夕阳”,即西下的落日,再加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黯然情景。本来,兴旺时期的乌衣巷口,应该是人来人往,车马喧阗的。而现在,作者用一抹斜阳落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暗淡的氛围之中。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应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迁,抒发作者的喟叹了。但作者没有采用这类过于浅露的写法,诸如,“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晚唐诗人孙元宴《咏乌衣巷》)、“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无名氏)之类。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精心描绘,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人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里正在筑巢的飞燕,让人们顺着燕子飞行的方向去辨认现今乌衣巷里的普通百姓人家了。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这些飞入百姓人家的燕子,过去却是栖息在王谢堂前的旧相识。“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者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的门阀贵族。从中,读者可以清晰地听到诗人对这一现实的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燕子形象的设计,好像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西晋文学家傅咸《燕赋序》云:“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当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同一燕子。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写出了“旧时堂前燕”一语,这就足以引发读者的丰富想象,暗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隆盛,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
《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指点,即罢手了,并没有作过分的扩展宣传。诗人的感慨更是深藏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诗中描绘的景物虽然平凡寻常,通俗朴质,却有着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省正定县)。贞元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由中唐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宰相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吏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交谊甚深,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多有唱和,并称“刘白”。其诗素朴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为了便于读者一窥刘禹锡《金陵五题》的全貌,特录全部组诗如下。其一《石头城》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其三《台城》云:“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其四《生公讲堂》云:“生公说法鬼神听,身后空堂夜不扃。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其五《江令宅》云:“南朝词臣北朝客,归来唯见秦淮碧。池台竹树三亩馀,至今人道江家宅。”
2023年4月13日6时2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