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与夜雨——唐诗名句欣赏之二十五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写有一首诗作《夜雨寄北》,诗曰:“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的大意是,你若问我回家的日期,我还没有确定呢!今夜巴山淅淅沥沥的夜雨,却已经涨满了秋天的池塘。几时才能够相会?在那西窗之下,共同剪红烛呢?再来细说今夜巴山中,这听雨的缠绵情思。
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当时诗人在巴蜀,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您”。归期:指回家的日期。巴山:泛指重庆一带的山。重庆古代属巴国。何当:何时能够。内含盼望之意。共:副词,用在谓语前,相当于“一起”。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却话:回头说,追述。却。一说还,再。
这首诗是作者身居异乡巴蜀时,以诗的形式,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一说友人)的复信。该诗开头两句以问答与对眼前环境的描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对方的深切思念。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时的欢悦,反衬今夜独居时的孤寂。诗是即兴写来,写出了作者刹那间情感的屈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纤毫的修饰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歌表现出来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截然不同,这首诗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全诗谋篇新巧,跌宕有致,言浅意深,语短情长,具有强烈的含蓄力量,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的读者,令人百读不厌。
此诗是李商隐滞留巴蜀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从诗歌的内容和所表现的情感来看,被怀念的当是与作者关系非常亲密的人。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著名文学家洪迈编辑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明确诗是写给妻子王晏媄的。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晏媄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了,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亡讯。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去世之后,因此不是“寄內”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诗。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似乎更确切些。
这首诗的第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起伏,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经跃然纸上了。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象:“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是 明显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与夜雨交织在一起了,绵绵密密,轻轻悄悄,涨满了秋池,弥漫于巴山的濛濛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的翅膀,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筑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
“何当”这个表示愿望的词语,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设问中迸发出来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乃是由当前困苦的境地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作者盼望还家之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而喻了。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然,此时则只能独听“巴山夜雨时”而无人共语,也不言自明了。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巴山夜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函,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了这一切去书写未来,盼望在重逢的欢乐中追叙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聊的话题,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十分曲折,极其深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间,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隽永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他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了独创的精神。
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话题,遥应妻问。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的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迭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交替转换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无缝结合。北宋著名官员、学者、诗人王安石《与宝觉宿龙华院》云:“与公京口水云间,问月‘何时照我还?’邂逅我还(回还之还)还(还又之还)问月:‘何时照我宿钟山?’”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听雨》云:“归舟昔岁宿严陵,雨打疏篷听到明。昨夜茅檐疏雨作,梦中唤作打篷声。”这两首诗都俊爽明快,各有新意,但在构思谋篇方面受《夜雨寄北》的启迪,也是显而易见的。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文宗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以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思维缜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与温庭筠合称“温李”,与杜牧并称“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