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卷

(2023-02-05 19:38:44)
标签:

文化

/朱成坠

春卷,又称春饼、春盘、薄饼。是中国民间的一种传统食品,流行于中国各地,江南地方尤盛。

在中国南方,过春节,可以不吃饺子,却必吃春卷和汤圆。据说,福建漳州一带,不仅过年节吃春卷,清明节也吃春卷。民间除将春卷供自家食用外,还常用来招待客人。

春卷的历史相当悠久,由古代的春饼演化而来。据宋元之际学者陈元靓《岁时广记》记载:“在春日,食春饼,生菜,号春盘。”清代满族学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记载:“打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可见春日做春饼,食春饼的民俗风情由来已久。有关春卷的谚语很多,如“一卷不成春”。“隆盛堂的春卷——里外不是人”等等,春的意思在这里就是春天,有迎春喜庆之吉兆,卷有裹卷之意,象征 着拥抱春天的意蕴。

吃春卷是中国民间立春饮食风俗之一。在东北、华北一些地区,立春有吃春卷的习俗,那些地方至今仍然把春卷叫作春饼。春饼是用面粉烙制的薄饼,包卷蔬菜和肉肴而食。

最早的春饼是与菜肴合在一个盘里的,故称之为“春盘”。关于春盘的记载,可见于晋代官员周处《风土记》:“俗人拜寿,上五辛盘。五辛者,所以发五脏气也。”这里的五辛盘即春盘。

春卷

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日食萝菔、春饼、生菜,号春盘。”唐宋时,春盘已在立春日出现。唐代大诗人杜甫《立春》诗中,亦有“春日春盘细生菜”的诗句。南宋学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这样描述:“常熟糍糕,馄饨瓦铃儿、春饼、菜饼、圆子汤。”

从宋代到明清,吃春饼之风日盛,且有了皇帝在立春向百官赏赐春盘、春饼的记载。元代学人孙国敕《燕都游览志》记载:“凡立春日,(皇帝)于午门赐百官春饼。”明代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说:“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谓之五辛盘。”以后,春盘、五辛盘,又演变为春饼。到了清代,富家或士庶之家,也多食春饼。清代满族学者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打春》中记载:“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闹也。”这样,吃春饼逐渐形成了一种传统习俗,以图吉祥如意,消灾去邪。清代扬州盐商童岳荐辑编《调鼎集》记载了春饼的制作方法:“擀面皮加包火腿肉、鸡肉等物,或四季应时菜心,油炸供客。又咸肉腰、蒜花、黑枣、胡桃仁、洋糖、白糖共碾碎,卷春饼切段。”这是清代春卷的典型吃法。

二十一世纪,春饼在制作方法上仍然沿用了古代的烙制或蒸制,大小可视个人的喜好而定。食用时,有些人喜欢抹上甜面酱、卷羊角葱,有的地方还讲究用酱肚丝、鸡丝等熟肉夹在春饼里吃。

最初的春饼是用面粉烙制或蒸制而成的一种薄饼,食用时,常常和菜一起吃,或以春饼包菜食用。清代诗人蒋耀宗和范来宗的《咏春饼》中描写:“匀平霜雪白,熨贴火炉红。薄本裁圆月,柔还卷细筒。粉藏丝缕缕,才嚼味融融。”清代美食家袁枚《随园食单》记载:“薄若蝉翼,大若茶盘,柔腻绝伦。”传说吃了春饼和其中所包裹的各种蔬菜肉肴,会使人们更加勤劳,生命更加长久(韭)。

立春时,大葱冒出的嫩芽,清香脆嫩,特别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时鲜既出,人们尝新,也有“咬春”之意。吃春饼讲究将菜包起来,从头到尾。叫“有头有尾”,寓意吉祥如意,一帆风顺。

随着烹调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春饼或春盘改成了小巧玲珑的春卷。春卷不仅成了民间平民的食品,而且成为宫廷的糕点之一,登上了大雅之堂,深受清朝乾隆皇帝的赞赏。清代的满汉全席一百二十八道菜点中,春卷就是九道点心之一。

春卷制作比较方便快捷,喜欢者甚众。人们备上小菜或各式炒菜,吃春卷时,随意夹入饼內,即成。立春吃春卷有喜迎春色、祈盼丰收之意。此时,诸位,不妨吃些春卷吧!

202325181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盒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