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年味

(2023-01-29 20:11:27)
标签:

文化

/朱成坠

吃食有着吃食的滋味,玩耍有着玩耍的滋味,那么,过年就有着过年的滋味,这种滋味叫作年味。

年味,即年俗的味道。延续了两、三千年,约定俗成。过年是传统,年味也应该从传统中寻找,找回年味重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新春贺岁围绕着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动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菁华。

年味里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年味里饱含着人们对吉祥如意的向往,对幸福美满的渴望,对至善至美的追求。无论习俗和传统如何变迁,年,依然是让中国人最为眷念的味道。

春节,狭义上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广义上是指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到了元宵节,年才算过完。春节是中国民间最盛大、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新春贺岁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过年在发展和传承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其中,许多相传至今。如办年货、祭灶神、扫尘、贴春联、年夜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拜祖、燃放炮竹、点烧烟花、祈福、逛庙会、赏花灯等风俗。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的活动,是春节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内涵。

办年货,几乎是举国上下的“过年必备”。中国的家庭年前要采购大量的“年货”,购买春联、福字、新衣服及过年期间的食品,显然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的活动。

年味

祭灶神,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进行。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崇拜,祭灶在中国民间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年年有余”生活追求的反映。

扫尘,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过大年”的说法,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扫尘也叫扫屋、扫除,扫尘就是年终的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内外环境,涤濯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按照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年前扫尘有着“除陈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家门,这一天,民间称作“扫尘日”。

贴春联,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清代满族诗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贴春联、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传统民俗功能。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农历除夕的晚餐。年夜饭来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礼。一年一度的年夜饭是极其重要的一顿全家团圆餐聚,一家老小互敬互爱、共叙天伦,围坐餐桌旁,倍感幸福。因此,人们十分注重除夕的“年夜饭”,除了阖家团圆、也祈求家人平安,在外工作的人都要赶回来过新年。年夜饭是过春节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有讲究。吃年夜饭之前要先祭祖、拜神、香烛烧完,才开饭。席上一般有鸡(寓意富有机会)、鱼(寓意年年有余)、生菜(寓意生财)、腐竹(寓意富足)等,以食物的口彩,祈求大吉大利。

压岁钱,春节习俗之一,年夜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旧时,认为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逢凶化吉,平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意味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在历史上,压岁钱是分多种的,一般在新年倒计时到了子时,由长辈分给晚辈,表示压祟,也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切和祝福。另外就是晚辈给老人的,这种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福寿,长命百岁。压岁钱可以追溯到汉代,那时,又叫压胜钱,这种钱,不能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

守岁,魏晋之交周处《风土记》:“蜀之风俗,晚岁相与馈问,谓之馈岁;酒食相邀为别岁;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守岁的习俗,既有对逝去的岁月含有依依惜别之情,又有对即将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年年高),除夕之夜,全家老少,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穿新衣,正月初一穿新衣,欢欢喜喜过大年。说明穿新衣,是历代特别注重的一个年俗。南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初一“长幼悉正衣冠”。古时人们在初一早上鸡刚打鸣时就起来了,首先,在庭院前燃放爆竹,以震慑妖魔鬼怪,然后,穿上新衣的全家老小,按照长幼顺序互相拜贺。过年了,穿新衣,不仅寓意着新的开始,也蕴含着求吉避凶的愿望。

拜大年,即拜年。拜年是自古就传承下来的年节文化传统,春节期间,走亲访友,互相拜年,是春节十分重要的年俗之一,是人们辞旧迎新、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初二、初三是走亲戚、看朋友、拜年的最好时机。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拜年的意义还在于亲朋好友之间走访,联络感情,互贺新年,表达亲友之间的情怀及对新的一年生活的竭诚祝福。

可以说,春节是中国最为盛大的全民狂欢节,衍生出一系列系统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系。然而,因为不少传统文化传承不够,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中,春节变为“吃食节”,误以为春节的精髓就是“吃”。而在生活日益富裕的情况下,平常都能吃到珍馐美味,所以春节的年味也就变淡了。因此,要想找回浓浓地年味,就必须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接续,不能过一个“稀里糊涂”的年,只有对春节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认同,这个年才过得有滋有味,富有嚼味,方能找回丰富隽永的年味。

2023129115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