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在南京行走于小桃园明城墙

标签:
文化旅游 |
文/缪 迅
六朝古都南京至今依然比较完好地保存着好几处的明城墙。前年4月中旬,我曾和老同学魏虎根、李禾禾等到南京小游两日,去了中华门附近的那一段明城墙。兔年新春佳节的小年夜至大年初三,我家三人和准女婿驾车来到南京,终于和准亲家见上了面,在南京五日四夜,和准亲家一起欢度了兔年春节。
大年初一早晨,准女婿提议,不妨去离他家不远的小桃园明城墙徒步一游。小桃园这一段明城墙,从定淮门到挹江门,从头至尾,约有4公里的距离。据说在南京目前可徒步穿越的明城墙中,这是唯一一段不收费的景点。在城墙上徒步,可享受到移步换景的妙趣。一路上,可串联起小桃园、八字山、绣球公园、阅江楼(狮子山)等不同的景点。
准女婿开车送我们抵达定淮门大桥东侧一座钢架的平台,那里挂着“定淮门城门登城口”牌子。我们就从这里徒步登上平台,开始用脚步丈量南京明城墙的历史。
从景点说明获悉,定淮门为南京明城墙内城十三座城门之一,位于南京城西,外秦淮河东岸,清凉门以北,古平岗西头。初名淮远门,门外是三汊河河口,秦淮河流此入江,故此得名。定淮门又叫马鞍门,因临近明初城内的马鞍山,故得名。据史料记载,定淮门有一座门券,高约8米,宽约6米,城门外侧有一层石质拱券,其上是城砖拱券。明洪武七年(1374年),秦淮河发生水患,马鞍门易名为定淮门,以求秦淮安定。据说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定淮门门券及南侧城墙陆续遭到拆除。因此这里只剩地名,不见城门了。
我们三人从定淮门北端登山口到华严岗门这段城墙,徒步行走了约1500米。走上钢架平台沿着登城步道前行,进入了郁郁葱葱的绿色通道。这里是一座山岗,走在青石板铺就的蜿蜒山路,两旁树木随意生长,即层林浸染,又显得十分的幽静。此时眼前忽然开朗起来,这是沿着山体砌筑的城墙,弯弯曲曲的城墙步道不是很宽,大约2米多。城墙左边,有铁栏杆保护行人安全,城墙外,只见高楼鳞次栉比,大多是高中档的新建小区楼栋。
城墙步道的右边是围墙,把山岗和城墙步道泾渭分明的区分开来。不知不觉地我们又步行了1500米,来到小桃园段城墙。该段城墙位于定淮门至挹江门之间,属于“包山墙”。据说,当时建造城墙时,先沿着山体用黄土夯成土墙,再在土墙外用城砖垒砌而成。
华严岗门共有四拱,中间的两座拱门通汽车高度为9.38米,外侧的两座拱门略小,拱券高度为6.22米。远远望去,华严岗门就像一座“城墙天桥”,游人在上面行走,宛如进入了仙境一般,在城墙上徒步,感受到了城墙与城市的古今交融。过了华严岗门的城墙,城墙步道似乎宽敞不少。毕竟进入了小桃园城墙段。走在这段路上,看到了山、水、城、林的完美融合。
透过金黄色的银杏叶,可清楚看到小桃园里的护城河水清澈碧绿。远处的高楼错落有致。虽然大年初一天公不作美,一直是阴沉沉的。但是,城墙下的树木却是葱茏茂密,五彩斑斓的色彩与灰色城墙交相辉映,各得其美。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生出些许感慨。
说起小桃园的来历,还有不少典故。据《南徐州记》载,东晋元帝司马睿南渡时曾在附近登岸,“客主相迎,负担于湖侧,至今名迎担湖,世亦呼为迎担洲。”晋咸和二年(327年),苏峻举兵于石头,陶侃督李阳临阵斩峻于白石陂,故此处又称苏峻湖。辛亥革命前,俗称海陵底;民国初,有住户在此植桃树,故名小桃园至今。
这里,河面上鱼戏动波,风泛涟漪;岸边杨柳依依,再配以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水榭假山,使小桃园具有了鲜明的江南古典园林的风范。
大年初一这天,气温临近冰点。丝丝寒意爬上银杏的树梢,浸染出饱满的金黄。扇形的银杏叶片,如黄蝶漫天飞舞。虽然已入冬多时,眼前的银杏叶没有丝毫的凋零败落之感,而是多了一份鼓舞人心的明亮。
城墙上的每块城砖上的铭文依然清晰可见。据说南京明城墙的城砖来自五省各地的进贡,城砖的材质、土性也呈现多样性,黏土、沙土及高岭土等。其中黏土砖呈青黑色,沙土砖呈灰黑色,质地最好的是来自江西的高岭土砖。这种砖呈米黄色或奶白色,表面光滑,质地尤为紧密细腻,极为牢固,是明城砖中的精品,历经600多年的风雨打磨,至今保存完好。
从几个弯度比较大的城墙路道走下来,渐渐地领略到了小桃园的美丽风景。此时,徒步来到八字山景区,远处山顶上的四望亭已清晰可见。通往八字山山顶的四柱三门的石牌坊。门额刻有“四望山”三个金色大字。据说四望山的来历有二千多年历史,又名四望矶。
南京地方志记载此山:三国时东吴“大帝尝与仙者葛元共登涉之,山势崭绝,足供远眺,故名四望也。”1929年,为迎接孙中山的灵柩从中山北路经过,当时的国民政府用石头在山腰垒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个大字,人们从此改称此山为“八字山”。上世纪60年代末,八个字变成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70年代末,又换成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大字。八字山这个名字虽然未变,却早已是物是人非,换了人间。八字山仿佛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南京这座古城的岁月变迁,人世沧桑。
在八字山主峰。我们看到有一座明清式两层六角亭,飞檐翘角,叫“四望亭”,与远处狮子山上的阅江楼遥遥呼应。登临其上,既能远眺阅江楼,又可俯瞰绣球公园、小桃园和挹江门的风景。
一个多小时的徒步小桃园段城墙,终于与挹江门的城门越来越近了。远处狮子山上的阅江楼也是清晰可见。阅江楼我已于前年4月中旬与老同学一起登临,返沪后写了《阅江楼游记》。
一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挹江门城楼下。挹江门是南京城墙上的一座城门,是连通南京城内与下关码头(中山码头)的重要通道,位于中山北路上,城门东侧为狮子山,西侧为八字山。
据介绍,挹江门于1921年凿开,为中山码头和下关火车站入城的交通要道,原名海陵门,为一孔城门,1931年扩建为三孔城门,改为现名。城门上“挹江门”是戴季陶题写。城门上建有双檐翘角箭楼9间,是目前南京较为完好的城楼之一。当年孙中山灵柩由浦口过江,就是由此门入城的。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取得渡江战役的胜利,从此门进入南京市区。1984年,该城门上建起渡江胜利纪念馆。2009年4月,“渡江胜利纪念馆”在三汊河与长江交汇处复建。
大年初一上午,我们一家三人走完了从定淮门北端到挹江门之间的徒步路线,被小桃园段的一路风景所震撼。面对着挹江门城门。
南京明城墙建起至今的600多年岁月里,有很多明城门、明城墙化为了尘土。如今依然保存下来的南京明城墙和城门不仅是南京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也正是因为它的存在,让南京城有了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