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驿站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我曾经多次到过扬州市高邮市旅游探亲,扬州有上百口亲友。大妹夫的家乡就在高邮市周山镇。每次到高邮,我必定会去南门大街馆驿巷13号的盂城驿参观。盂城,高邮的别称。取意于北宋词人秦观描写家乡“吾乡如覆盂”的诗句,盂城驿故而得名。
盂城驿,也即盂城驿站。古代高邮曾经是有名的通邮站点。故称盂城驿。驿站,乃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员及往来官宦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
现在的盂城驿始建于明朝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今存的建筑绝大部分为清代重建。驿站原来规模很大,除了驿站本身的牌楼、照壁、鼓楼、厅房、库房、廊房、马房等外,临近里运河堤有迎饯宾客的皇华厅、驿內有秦邮公馆,驿北有驿丞宅等房屋。现在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驿站。
当地人有句老话,到了高邮不到盂城驿,等于没来过高邮。到盂城驿,乃是高邮之游的点睛之笔。
盂城驿,是中国邮递与邮局的鼻祖。过去高邮的邮递大多依赖于水路,水路进入陆路的第一站,就是这个盂城驿了。驿站是皇家运输传递的休息站,又是飞马传递情报的换马中转站,也是皇家或重要官吏中间休息的驿馆,还是皇家人员的休息与行宫构成长、短休息的场所,所以,驿站更多的功能是加油站、加料站、加能站及进食住宿的地方。因此,这里集中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喂马的饲养员及技艺精湛的专业厨师,驿站的厨师遴擢于全国各地,精挑细选,好中择优,对于食文化的吸收和推广有着特别的意义。
盂城驿左右两列旗幌格外显眼,一边是斗大的“邮”,一边是同样规格的“驿”,两个字包罗了驿站的所有内容。盂城驿有鼓楼,登楼居高临下,可以俯瞰高邮镇,远眺高邮湖,城与湖尽收眼底。心旷神怡之余,还使人欣欣然久久不能释怀。虽然,今日之高邮的邮文化、诗文化、水文化、居文化尽管不如当年鼎盛时期那样耀眼夺目,依然是那么灿然辉煌,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吸引着来自各处的中外游客。那里的文游台、中国最后的士大夫汪曾祺,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新中国成立之后,盂城驿曾经用作居民住宅。1993年,高邮市人民政府主持整葺,修复了驿站的主体建筑,与南门古街组成亮丽的明清民居建筑群。2003年,国家邮政局将盂城驿确立为“全国邮政职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文物局确认高邮市邮驿博物馆为全国百家特色博物馆之一。1995年6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盂城驿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盂城驿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包含盂城驿在内的京杭大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12月19日,盂城驿景区获批国家级3A级旅游景区。2015年12月24日,盂城驿景区正式获批为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
作为一座驿站,本来并不怎么稀罕,但是,由于盂城驿具有的悠久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已经成为全世界邮文化的典型代表,就有着特殊的意义,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另眼对待了。
中国驿站萌芽于商周,秦朝始设“三十里一传,十里一亭”的驿站制度,完善于汉唐,历经宋元明清各代,经久不衰。不同的朝代对驿站的管理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其中,明朝的驿站制度承袭元朝,建立起了以“民当”为特征的传递制,驿夫成为百姓的徭役之一。但是,后来因为制度的腐败,驿夫由民当变为官募,透过这一制度的变化,可以看到明朝的国家走向。
由于驿站制度的兴盛,驿邮也随之逐渐完善,不少地方建设了驿道。笔者曾经在皖南山区看到不少残存的山石铺就的驿道,沿途还设有休息的凉亭,有的凉亭內还有座位,个别的凉亭还供应茶水。
历朝历代无数诗人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咏叹驿站及邮文化。南北朝诗人阳慎写有一首《从驾祀麓山庙诗》,诗曰:“依稀长安驿,萧条都尉城。”唐代大诗人李白写有一首《子夜吴歌.冬歌》,诗曰:“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唐代诗人韦应物写有一首《夕次盱眙县》,诗曰:“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唐代诗僧皎然写有一首《往丹阳寻陆处士不遇》,诗曰:“行人无数不相识,独立云阳古驿边。”唐末诗僧虚中写有一首《泊洞庭》,诗曰:“淮柳未知秋,依依馆驿头。”唐代蜀太妃徐氏写有一首《题天回驿》,诗曰:“翠驿红亭近玉京,梦魂犹是在青城。”南宋诗人陆游写有一首《卜算子.咏梅》,诗曰:“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明代诗人储巏写有一首《古城驿》,诗曰:“不须候吏沙头报,驿站悬知是古城。”
由此可见,驿站作为古代中国极其重要的邮传邮递的场所,既具有长久的实用价值,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人们从中可以看到大一统的中华民族的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作为今人的我们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和认真的传承。
2023年1月9日10时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