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寒暄

(2022-12-12 09:59:35)
标签:

文化

/朱成坠

久不见面的老朋友,偶尔,在街头或其他场合遇到,必定会打个招呼,说上几句话,这种闲聊性质的应酬,就叫作寒暄。

原先,我一直以为寒暄,应为寒喧。总认为寒暄是用嘴来讲话的,应该是口字边旁的喧,殊不知,这是一种大谬。实际上,那是一种望文生义的解读,寒暄才是正确的,寒喧则是错误的。寒暄的意思是彼此问候起居或泛谈天气寒暖之类的应酬话。寒暄与寒喧的区别在于所谈的内容以及场所。寒暄是指见面时谈起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语,彼此间聊上几句。“喧”是指大声说话。两者在意思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由此,喧与暄的不同,就很容易区分了。

寒暄,出自《南唐书.卷十一冯孙廖彭列传第八》,內有文曰:“金先使人伏神座下,悉闻其所祷,乃送诣金陵,时烈祖辅吴,四方豪杰多至,忌口吃,初与人接,不能道寒暄,坐定,辞辩锋起。人多憎疾之,而烈祖独喜其文辞。”

寒暄,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问候与应酬。寒暄也是自我推销和人际交往时与对方的最常用的表达方法,以此,使得沟通与交际的渠道变得顺畅。

寒暄

寒暄,再指冷暖,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桐花》,诗曰:“地气反寒暄,天时倒生杀。草木坚强物,所稟固难夺。”

寒暄,又指古代一种病名。指肺部有痰热,每感风寒即发咳嗽的症状。《医学入门.咳嗽》:“又有一种遇寒则咳者,谓之寒暄。乃寒包热也。解表则除,枳梗汤加麻黄、防风、杏仁、陈皮、紫苏、木通、黄岑。”近来,我的慢阻肺旧疾又复发了,整天咳痰不止。以致于,痰淤不时地阻塞喉咙间的气管,呼吸不畅,夜间睡眠也成了问题。我不知道,这种病症是不是寒暄。

寒暄,还指年岁。如南朝著名文学家、诗人徐陵《在北齐与宗室书》:“自徘徊河朔,亟积寒暄。”

寒暄,另指问候的客套话。也有作“暄寒。”如:《南史.蔡樽传》:“及其引进,但暄寒而已,此外无复馀言。”

在人们生活、温饱问题解决后,寒暄也多起来了。比如说“您高升了吗?”“您在哪里发财?”“您上网了吗?”这样的寒暄话,极具亲和性和大众性,倒也没有什么。而,有些寒暄,就不能简单敷衍了,你得斟酌一番字句了。譬如说对女性的寒暄吧,人家身体过于丰腴,绞尽脑汁都在设法减肥。而你一见面,就傻里巴叽地恭维人家发福了,你这不是明的侮辱和欺负人吗?所以说寒暄也还是要注意场合和对象的。

以上,都是寒暄的一些题外话。总的来说,人在初次见面时,一般都会以对方给自己留下的第一印象作为本能的判断,如果是好的印象,那么,就无形之中提升了其魅力,反之,则会让对方在心理上产生排斥。

所以,必要的寒暄是人际交往的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大家要善于把握寒暄的时机,用良好的口才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大的成功。

寒暄的基本要求,一是要自然切题;二要建立认同感;三要调谐气氛。总之,无论怎样寒暄,都要掌握好分寸,恰到好处。从人际心理学的角度看,适当的寒暄能够使双方产生一种认同心理,使一方被另一方的情意所感化,体现着人们在交际中的和睦意愿。这种亲和与需求在融洽的气氛推动下,逐渐升华和发展,从而顺利地达到交际的目的。

寒暄,看似简单的问候、或打个招呼,却不能粗疏草率,麻痹大意。应该做一个有心人,认真地倾听对方的诉说甚至唠叨,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尽量说一些让对方中听,或至少听得进去的语词。千万不要触及对方忌讳或反感的话题,避开某些敏感性的,或容易造成误解的言词,这才是寒暄中的上上策。

2022121280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寒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