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寒水

(2022-12-06 15:33:55)
标签:

文化

/朱成坠

寒水,释义是凉水,常指清冷的河水。出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臣意即以寒水拊其头,刺足阳明脉,左右各三所,病旋已。”

南朝梁沈约《游沈道士馆》诗:“山嶂远重叠,竹树近蒙笼。开矜濯寒水,解带临清风。”中唐诗人刘禹锡《君山怀古》:“属车八十一,此地阻长风。千载威灵尽,赭山寒水中。”晚唐诗人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送祖择之守陕》:“俊德争推毂,荣涂易建瓴。陆离寒水玉,磊落曙天星。”南宋初年诗人朱槔《秋日》:“山静溪回树绿晴,鹭群点点雪分明。影沉寒水初无意,只是鱼儿独自惊。”明代诗人马鉴《冬日偕汉树岩听散步芦渡桥书感》:“桥边秋已去,到此客愁生。寒水难为色,枯荷但有声。”

战国时期,公元前227年,荆轲奉燕太子丹的命令,带着燕督亢地图与樊於期的首级,前去秦国刺杀秦王。在易水饯别之际,作了一首《荆轲歌/渡易水歌》。这首歌的前句通过描写秋风萧瑟、易水寒冽,一上一下极天地愁惨之状,渲染了苍凉悲壮的肃杀气氛,透露出歌者激越澎湃的感情。后句则表现出主人公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抱定决心,深入虎穴的献身精神。全歌语言简洁、表达直白、情景交融。这里的易水寒,也叫作寒水。因为,那里地处中国的东北角,气候寒冷,易水封冻。故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这则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当年,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亲王,燕太子丹以及荆轲的几位朋友,全体穿戴起白衣白帽,共同相送,一直送到易水河边,即今河北省易县附近,挥泪诀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合着音乐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悲壮的歌声激起了送行者无比悲愤和极其慷慨的心情,荆轲唱着歌,头也不回地走了。燕太子丹最后被彻底地感动了,跪在地上,向荆轲敬了一杯酒。这些战国时期的志士仁人给与后世留下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悲壮诗句以及以身许国、毅然赴死的壮举。这段历史在《战国策.燕策三》里,也有记载。

寒水

现代,有人把这则故事翻新,用以表现革命者全力以赴、杀身成仁的英雄气概。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曾经引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这一诗句,激励革命战士对敌斗争的勇气,渲染为人民而战斗的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

南宋著名词家姜夔在其名作《扬州慢.淮左名都》词前小序中,这样描写战争十五年之后扬州城的破败:“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戌角悲吟。”这段文字,采用纯白描的手法,将饱受兵燹的古城残衰的状况,刻画得苍凉悲壮、触目惊心。“寒水自碧”意思是,寒潭之水略显深绿之色。自,此处指自己显现出来。姜夔创作此词时,距金主完颜亮南侵已有十五个年头。十五年前的兵戈相争,将古老的扬州的繁华富庶扫荡殆尽。昔日的笙箫鼓乐,早已在灼热的烈焰中,化为碎瓦破砖的废墟。二十四桥的明月,也黯淡在惨绝人寰的屠杀和掠夺中。这场由野蛮和凶残造成的结果,给了曾经春风十里的扬州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这种打击,从根本上毁灭了一个城市重生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的基础,以致于十五年来,除了春秋更替、岁月轮转,江河流淌,禾苗荣苦外,唯有日复一日的萧条,唯有月复一月的凄然,唯有年复一年的“寒水自碧”。实际上,扬州的水,本非寒水,且一年四季始终春意融融,和风熙熙,佳丽云集,粉黛争妍。但是,一旦被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和杀戮,城毁人亡,民不聊生,繁荣不再,锦绣不存。那是一幅多么可悲可怕的惨状哟!我们后世人应该牢记和平,捍卫和平,为了人民幸福安定的生活,必须紧握枪杆子,固我国防,强我军队,绝对不能兵懈平时,马放南山,那将导致无穷的后患,这是必须牢牢记取的历史教训。

20221261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寒窗
后一篇:寒柚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