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狩

标签:
文化 |
寒冬来临之际,在古代便是冬狩的好时机。冬狩源自古代的习俗,尤其是古代天子或王侯在冬季的围猎。
从自然界猎取禽兽动物,作为食品,是人类最古老的活动之一。自先秦时代起,因为君王为田除害,而在田中射猎,冠之为田猎。田猎四季均有设置,并因季节的不同设立相应的规矩,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田猎传统。
《左传》记载:“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於农隙以讲事也。”
春蒐,是指不杀没有怀胎的禽兽。夏苗,是指猎取残害庄稼的禽兽。秋狝,是指猎杀伤害家禽的野兽。冬狩,不杀猛兽则为了平衡生态。所以,古代的狩猎,始终尊崇天地间的自然法则。故先秦的四世田猎传统,一直被后世所传承。
进入农耕社会之后,四时田猎,其实,始终辅佑农事,同时,成为祭祀、尚武、经济,乃至政治的仪式化活动。古之帝王,春蒐夏苗,秋狝冬狩,四时出郊,以示武于天下。其中,尤以冬狩规模最为盛大。据古籍记载:“女真人,耐饥渴,苦辛骑,上下崖壁如飞。济江河不用舟楫,浮马而渡。每猎则随军密布四围,名曰围场。每见野兽之踪,能蹑而摧之,得其潜伏之所。以桦皮为角,吹作呦呦声,呼麋鹿,射而啖之。”
到了清代,木兰秋狝冬狩,已是国事之盛典。其实,冬狩的优越之处,还在于,此时农忙早过,北方已是冰天雪地,野兽出没容易留下明鲜显的足印。利用农隙时间,习武练骑射,使随军者能够锤炼体能。更重要的是,冬季不是动物的繁育期,捕杀野兽既不会影响动物繁衍,又能平衡动物的数量,并犒劳众臣及随军将士。上述的狝字,xian音,上声。意即国君秋季狩猎之称。
如今,我国唯一还保留狩猎习俗的,是世居东北大兴安岭的鄂伦春族。鄂伦春人既从森林里获取猎物,又世世代代完好地保护着大森林。
不过,现在的鄂伦春族人大多已经定居了,建立了固定的村居群落,不再以渔猎作为生活的唯一来源,那种衣食全部依赖江河森林的生存方式已经全然改变了。他们与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其他五十五个民族一样,共同走上了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奔向光辉灿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明天。
其他,历来以捕猎为生的民族也都已经改变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采取定居的农植牧耕的方式,幸福美满地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之中,这样,就彻底地解决了居住、交通、电力、教育等方面的困难,没有了风霜雨雪的煎熬和折磨,衣食住行毫无后顾之忧,日子越过越红火。
那首歌手郭颂演唱的赫哲族民歌《乌苏里船歌》,其中。唱到:“......白云飘过大顶子山,金色的阳光照船帆。紧摇桨来掌稳舵,双手赢得丰收年。......白桦林里人儿笑,笑开了满山红杜鹃,赫哲人走上了幸福路,人民的江山万万年。”其实,这首歌,不仅唱的是赫哲族,唱的也包括鄂伦春族在内的类似生活方式的各个少数民族的幸福生活和欢乐的心声。
2022年12月2日12时3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