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冬假

(2022-12-02 11:54:04)
标签:

文化

/朱成坠

眼下,在校读书的学生及他们的老师,都有寒暑两个假期,寒假略短,大约二十八天。暑假较长,大约两个月之久。个别地区另有独自的安排,比如东北地区,寒假大约长达两个月。

过往,寒假也叫作冬假。现代大文豪鲁迅先生《书信集.致章廷谦》:“冬假中我大约未必动,研究之结果,自觉和灵峰之梅,并无感情,倒是和糟鸡酱鸭,颇表好感。”解放以后,冬假就一直叫作寒假了。作为互相对应的叫法,夏天放的假就叫作暑假了,这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假期了。自打我读书起,就是这样的叫法,从未改变过。

至于叫冬假好,还是叫寒假好,笔者认为没有必要过于纠结,还是从众为好。既然政府颁布法令叫作寒假,那也没有必要再铮铮有词,强硬要再叫作冬假,何况,叫作寒假也没有什么不便之处。因此,现今的寒假叫久了,也十分顺口,没有理由继续沿袭解放前的叫法了。

那么,古代是不是有冬假呢?据查,那时是没有今天式样和规模的冬假的。因为那时根本没有类似如今的学校和正规的学制的,充其量不过是一些私家学堂,即私塾也。私塾由官宦人家或富贵氏族出资,聘请私塾先生担任教师,几个或十多个学生,由私塾先生授课,也就充作学堂了。

冬假

至于大学,那时叫作“太学”或者“国子监”。“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五帝和夏商周时期,太学的称谓各有不同,五帝时期的太学名为成均,在夏为东序,在商为右学,周代的太学名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末期。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天人之策”,“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王莽时,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太学零落。

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戎马未歇,即先兴文教。东汉太学始创于建武五年十月(公元29年),汉光武帝起营太学,访雅儒,采求经典阙文,四方学士云会京师洛阳,于是立五经博士。建武二十七年,建造的太学讲堂,“长十丈,宽三丈”。永建六年(公元130年),汉顺帝诏修:赶学,“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每年用工徒竟达11.2万人,营建规模达到空前的水平。至汉质帝时,太学生人数已经有三万余人。

上古虽然有太学,但明堂、太学混而不分,布政、祭祀、学习各种活动都搅合在一起,不具备封建教育的专业性和系统性,这只能说是太学的萌芽。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武帝元朔五年。上古的大学,称为成均、上庠。董仲舒:“五帝名大学,称为成均”,郑玄:“上庠为大学,在王城西郊。”至于夏商周,大学在夏为东序,在殷为右学,在周有东胶,而周朝又曾设五大学:东为东序,西为瞽宗,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中为辟雍。现在,韩国还设有成均馆大学,位于首尔和水原市,其名疑似出自中国古代的成均二字。

到了汉代,在京师设太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太学祭酒兼掌全国教育行政。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而国子监內同时也设太学。唐代的大文豪韩愈曾经担任过国子监祭酒,即大学校长。太学生毕业以后的出路各有不同,有的成为卿相,有的任官为吏,有的收徒为师,但,也有学而无成,白首空归。当时大部分的太学生,其出路就是当官。太学对学生的生活管理比较松散,教学以经师讲学为主,学生互教为辅。

据说,当时太学生也只有与官府的官吏一样,放冬假三天,其他时间均须在学,不得违杵。那个时候,并没有现在的冬假,或寒假之一说,也没有暑假之设。“十年寒窗苦”就是当时读书人的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现在的人们无须埋怨今日读书之艰苦,学生负担过重,古人比较今人的读书,那是有过之无不及也。

2022122103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清代官场一瞥
后一篇:冬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