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学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冬学,是抗战时期的一种群众教育机构。由于农民的空余时间主要在冬季,各个抗日根据地都开展了大规模的冬学运动。有力地推动了群众的识字和文化、政治学习。甚至,有些冬学保留下来成为常年的民校。
冬学运动这一形式,不但很好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而且,还极大地提高了群众抗战的认识和抗战的热枕,进一步扩大了群众抗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争取抗战的最终胜利。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困难时期改造群众传统文化习惯所进行的一次成功的尝试,为我国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老一代教育家徐特立先生在《中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学说》中说:“边区淳化县的冬学教员,就把一村子拦羊娃娃组织上来,在拦羊时分组教学。”现代农民诗人王老九《张玉婵》诗曰:“秋收冬藏民消闲,她在冬学把书念,两月识字整五百,攒下知识常使唤在
冬学,大规模地运用到抗战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所创造的,但,它的原创却并不是中国共产党人,而是中国的古人。古代,农村在冬闲时,会开办一种季节性的学校,这是私人或宗族设立的一种学校。南宋大诗人陆游《冬日郊居》,诗曰:“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授罢村书闭门睡,终年不见面着人。”陆游自注:“农家十月乃遣子入学,谓之‘冬学’。所读《杂字》《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清代学者钱大昕《十驾斋养心录》卷十六)。
冬学,除了粗学,更在于勤学。北宋末年学者汪洙《勤学》:“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今足用,谁笑腹中虚。”这首诗的意思是,学问需要勤奋才能获得,就像前人囊萤取光,刻苦夜读,读了很多的书。孜孜以学数载,乃至数十载,“三冬文史足用”,学问也就有了,那时候,谁还会笑话你胸无点墨,没有学问呢?
汪洙诗才横溢,他先后写了不少五言绝句诗,都是一些便于孩童容易记诵的短诗。当时的塾师就将汪洙的三十多首五言绝句诗汇编诠补成集,题为《汪神童诗》。《汪神童诗》文词通俗易懂,非常适合儿童记诵,它与《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等,一同被誉为“古今奇书”,成为儿童训蒙的主要教材,流传极广,影响至为深远。特别是其中的“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遗子黄金宝,何如教一经。”“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这些格言,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传诵不息。
汪洙成年之后,淹贯博洽,熟悉经史。然而,经过多次科举考试,均未能考中。一直到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才得以考中进士,任明州府学教授。由于汪洙为人纯正,是一府之望,世人均称他为“汪先生”。汪洙教授有方,声闻遐迩,到汪洙去世时,朝廷特追赠为“正奉大夫”(正四品)衔,给予了较高的优待。汪洙留下的著作有《春秋训诂》。
现在,古时冬学的这种教学形式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冬季的学习,还是要进行的,无论是在校攻读,还是居家自学,都要趁着冬令的大好时机,抓紧苦读勤学。
2022年11月30日17时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