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隙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这两个字,初看,可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按照望文生义的习惯,就会理解为冬天的空隙或者冬天的缝隙,实际上,这是完全错误的。因为这些释读,完全不是冬隙的本义,是主观臆测的结论。
那么,冬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冬,意指冬天或冬季,这是准确无误的。而隙呢?可以作名词和动词。作名词时,有孔穴、空隙、空子等意思。作动词时,可理解为弯曲、分裂等意思。
隙,详细分析之,一是,会意字,从阜亦声。阜,土山,与土有关。本义指墙上开裂的缝隙。
二是,同本义。也泛指孔穴、空隙、缝隙。如:隙穴、隙地(空地)、隙积(带有空隙垛体的体积)
如《礼记.三年问》:“若驷之过隙。”
再如《国语.周语下》:“二间夹钟出四隙之细也。”
又如《说文解字》:“隙,壁际孔也。”
还如唐代孟启(字处中,一名作棨)《本事诗》:“柳每以暇日隙壁窥韩(韩翃)所居,即萧然葭艾,闻客至,必名人。”
余如北宋大文豪苏轼《超然台记》:“如隙中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
三是,裂隙、罅隙。《左传》:“墙之隙坏,谁之咎也。”《商君书.修权》:“谚曰:‘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
四是,空子。《孙子.谋攻》:“辅隙则国必弱。”《汉书.刘琨劝进表》:“狡冠窥窬,伺国瑕隙。”《广雅》:“隙,裂也。”
五是,空隙、缝隙。如乘隙、无隙可乘、无隙可寻、乘隙突围。
六是,要道、孔道。《史记》:“及秦文、德、缪居雍,隙陇、蜀之货物而多贾。”
七是,空闲的地方或时间。《左传.哀公十二年》:“宋、郑之间有隙地焉。”《国语.周语上》:“蒐于农隙。”东汉张衡《东京赋》:“三农之隙。”清代洪亮吉《治平篇》:“隙地未尽辟。”
八是,空闲。如隙日(空闲时日)、农隙、空隙。
九是,感情的裂痕。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与操有隙。”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太常卿滕胤,素与诸葛恪有隙。”
十是,隔阂、不和睦。如隙恼。
十一是,仇恨。如仇隙(怨恨)、隙难(怨仇)、隙憾(仇隙、仇恨)
作动词时,一是,弯曲,如隙曲(即弯曲)
二是,分裂,如现代文化人郭沫若《北伐途次》:“黄色的脸色转化成了苍白色。嘴是隙着的。”
三是,隙末,即指交谊终止于破裂。
那么,冬隙究竟是何种意思呢?即冬闲也。出自北宋诗人、词人、政治家王禹偁《贺圣驾还京表》:“陛下仰顺天时,俯从人欲,出狩适当於冬隙,班师未废於农祥。”冬闲,即为冬季的闲暇之时。
当代文学作品中,冬闲的使用比较频繁。如作家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二:“冬闲时节,清溪乡的农家只吃两餐饭,夜饭都很早。”再如作家康濯《春种秋收》:“工人们紧张得厉害——跟农民不一样,没有挂锄休息的工夫,没有冬闲。”
冬隙一般是指北方地区入冬后,天寒地冻,室外已经不适宜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了,正处在休闲时期,而南方也处于农闲的空挡,所以文言文把这段时间称作冬隙,民间则称作冬闲。冬闲不是指冬至,冬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因此,冬至也绝对不是冬闲,更遑论冬隙了。
2022年11月30日8时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