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暖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今天,正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是第二十个节气。之后,还有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四个节气,过了后四个节气,那么,一年就过去了。
小雪节气,是在每年公历的11月22日或23日,即太阳到达黄经240度时,今年的小雪正值11月22日。小雪是反映降水与气温的节气,它是寒潮和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会逐渐增加。按理说,小雪节气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应该寒冷了,但是,处于江南之隅的上海,不仅不寒冷,而且温暖如春,花开正艳,叶绽犹绿,实在是一反常态哉。
这个节气之所以叫小雪,因为“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而此时的气候寒未深,且,降水未大,故用“小雪”来指喻这个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小雪”是个比喻,反映的是这个节气期间寒流活动活跃、降水渐增,不是表示这个节气就应该下一场哪怕是很小量的雪。
小雪节气,东亚地区已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经向环流,西伯利亚常有低压或低槽,东移时会有大规模的冷空气南下,中国东南部会出现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
昨晚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播报,今天天气预报为阵雨、阴,气温为19度到16度。这样的温度,不要说是下雪了,就是下点小雨也是应该的。入冬以来,雨水较往年为偏少,晴爽的天气占据了主导地位,人们的日常生活惬意了许多,外出也很方便,不受雨水的搅扰。
汉代无名氏创作的《孝经纬》说:“(立冬)后十五日,斗指亥,为小雪。天地积阴,温则为雨,寒则为雪。时言小者,寒未深而雪未大也。”小雪节气是一个气候特征。气候要素包括降水、气温、光照等,其中,降水是气候的重要因素。小雪是反映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的节气。气象学上将雨、雪、雹等从天空下降到地面的水汽凝结物,都称为“降水”。这个节气之所以叫小雪,是因为“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这个节气期间的气候寒未深且降水未大,故用“小雪”来比喻此时的气候特征,小雪节气的到来,意谓着天气将越来越冷,降水量会增多。
中国的古人将小雪分为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由于天空中的阳气上升,地中的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所以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
在小雪节气之初,我国东北地区土壤冻结深度已达十公分,往后差不多一昼夜平均增加冻结一公分,到小雪节气之末,冻结便会厚达一米多。所以,俗话说:“小雪地封严”,之后,大小江河陆续封冻。
有句农业谚语说:“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小雪落雪,来年雨水均匀,无大的旱涝;二是下雪可冻死一些病菌和害虫,来年减轻病虫害的发生;三是积雪有保暖作用,利于土壤的有机物分解,增强土壤的肥力。
小雪时节,还有着不少传统的习俗。俗话说:“小雪腌菜,大学腌肉。”小雪节气的民俗包括腌咸菜、品尝糍粑、吃刨汤、酿小雪酒等。小雪腌菜主要是北方腌雪里蕻,渍酸菜。在南方某些地方,小雪前后还有吃糍粑的习俗。吃“刨汤”是土家族的风俗习惯,是用新鲜猪肉精心烹饪而成的美食。酿小雪酒是在小雪后,用新粮酿酒,所谓“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民间素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风俗。小雪时节的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机。一些农家便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並把多余的肉类用传统的方法储存起来,等到春节时,正好享用。很多地方都有冬季吃腊肉的习惯,尤其是南方城市,更是对腊味情有独钟。广州人最喜欢用腊味来做腊味萝卜糕、腊味煮香芋、腊肠炒蜜豆。
在南方的某些地方,还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捣烂后所制成的一种食品,是中国南方一些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最早则是农民用来祭祀牛神的供品。有俗语说:“十月朝,糍粑禄禄烧”,就是指的这种祭祀之事。
土家族民众在小雪前后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杀年猪,迎新年”的民俗活动,给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热烈的气氛。吃“刨汤”,是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在这一活动中,土家族群众用热气尚存的上等新鲜猪肉,精心烹饪而成的美食称为“刨汤”。
古人有关小雪的诗歌还是不少的。如唐代诗人张登《小雪日戏题绝句》,诗曰:“甲子徒推小雪天,刺桐犹绿槿花然。融和长养无时歇,却是炎州雨露偏。”唐代诗人徐铉《和萧郎中小雪日作》,诗曰:“征西府里日西斜,独试新炉自煮茶。篱菊尽来低覆水,塞鸿飞去远连霞。寂寥小雪闲中过,斑驳轻霜鬓上加。算得流年无奈处,莫将诗句祝苍华。”唐代诗人李咸用《小雪》,诗曰:“散漫阴风里,天涯不可收。压松犹未得,扑石暂能留。阁静萦吟思,途长拂旅愁。崆峒山北面,早想玉成丘。”唐代诗人陈羽《夜泊荆溪》,诗曰:“小雪已晴芦叶暗,长波乍急鹤声嘶。孤舟一夜宿流水,眼看山头月落溪。”北宋诗人黄庭坚《春近四绝句》,诗曰:“小雪晴沙不作泥,疏帘红日弄朝晖。年华已伴梅梢晚,春色先从草际归。”
2022年11月22日9时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