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瓜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在现代汉语中,方位字与瓜搭配的词语,有三个,一曰:“南瓜”,二曰:“西瓜”,三曰:“北瓜”。而没有“东瓜”,但是,却有与“东瓜”同音的“冬瓜”。我对之一直煞费脑筋,再三琢磨,却难以获解其原由,不知道为何独独撇开了方位字“东”与“瓜”的搭配,而让“冬”与“瓜”组合在一起。
冬瓜,学名:Benincasa hispida(Thunb.Cogn)。葫芦科冬瓜属,一年生蔓生或架生草本植物。茎被黄褐色硬毛及长柔毛,有棱沟,叶柄粗壮,被粗硬毛和长柔毛,雌雄同株,花单生,果实长圆柱状或近球状,大型,有硬毛和白霜,种子卵形。
冬瓜,中国各地均有栽培。迄今,中国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还有野生冬瓜,果实较小。澳大利亚东部及马达加斯加也有分布。
冬瓜果实除做蔬菜外,也可浸渍为各种酱果,果皮和种子可药用,有消炎、利尿、消肿的功效。
冬瓜有着不少别名,如:白瓜、广瓜、枕瓜、扁蒲、大瓠子、瓠子瓜、蒲瓜、葫芦瓜、瓠子、节瓜等。
冬瓜起源于中国和东印度,广泛分布于亚洲的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中国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就有记载,公元三世纪初张揖撰写的《广雅.释草》中也有冬瓜的记述。《齐民要术》中,还记录了冬瓜的栽培及酱渍的方法。十六世纪,印度有了冬瓜的文字记载,截至一九八八年,冬瓜种植已经遍及全印度。日本在九世纪有了冬瓜的记录。欧洲于十六世纪开始栽培。十九世纪由法国传入美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冬瓜由中国传入非洲。截至一九八八年,冬瓜栽培仍然以中国、东南亚和印度等地为主。
冬瓜包括果肉、瓤和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矿质元素等营养成分。
冬瓜是一种很好的耐贮蔬菜,种植成本低,产量高,营养成分丰富,肉质洁白,脆爽多汁,储藏、运输方便、耐热性强,是适合现代化农产品加工的良好原料,冬瓜已经越来越广泛地用于各类新型食品及保健品的加工。这对于一种产量大,价格低的蔬菜不啻于一种增值的好途径。因此,开展冬瓜的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对于全面提升冬瓜的价值,促进农民增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冬瓜因瓜熟之际,瓜皮表面会蒙上一层白粉状的东西,很像冬天的白霜,因此,冬瓜也称之为“白瓜”。另外,因其外形为椭圆形,也酷似睡觉时所使用的枕头,故也有“枕瓜”的别名。
唐代诗人张祜写有一首《昭君怨》,诗曰:“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据说,当时这首诗传遍遐迩,朝中伶人无一不会唱的。张祜的小名就唤作冬瓜,因为他出生之时,张母梦见了冬瓜。与张祜同时期的钱塘酒徒诗人朱冲和,与张祜向来不和,故戏赠张祜一首《冬瓜诗》,讥讽道:“白在东都元已薨,兰台凤阁少人登。冬瓜堰下逢张祜,牛屎堆边说我能。”
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买冬瓜,除了偶而整只购买,放在家中,慢慢地吃食外。大都是切片购得,一圈二到三指宽的冬瓜片,包括瓤和籽在内。回家后,去除瓜瓤和籽,稍稍清洗一下,即可切块,入锅炒制,做成白烧或红烧冬瓜,或放入汤水,制成冬瓜汤,无论那种做法,都是相当方便的。在困难时期,冬瓜确实是一种大众化的蔬菜,很受市民的欢迎。
最后,让我以南宋末期宰相、诗人郑清之的一首七绝《冬瓜》,作为本文的结束。诗曰:“剪剪黄花秋后春,霜皮露叶护长身。生来笼统君休笑,腹里能容数百人。”
2022年11月11日6时0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