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藏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有句成语曰:“秋收冬藏”,意思是,秋天收割庄稼,冬天贮藏粮食。后来被喻为一年的农事,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序曰:“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汉书.卷六二.司马迁传》:“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纪纲,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明代无名氏的戏剧《三化邯郸》第一折:”这力田呵,春耕夏耨,秋收冬藏,无饥无忧,何为不乐。“这里,需要解释的是“耨”,“耨”,古代锄草的农具。形似“V”,两刃部有细锯齿,便于切割草的根茎。两翼满饰凹槽,有梯形穿孔,用于固定。装柄后,用于除草,便于植株间来回运动,不致于伤及农作物。读音为nou,去声。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说的是,秋季为农作物收获的季节,冬季则是贮藏果实的季节,如此,以待一年之需,泛指一年的农事。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一联语,最早出自《内经》:“春三月,此为发。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之交,万物华实”。“秋三月,此谓容平。人气以急,地气以明”。“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挠乎阳”。
《内经》还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內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內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南北朝时,南朝大臣、史学家周兴嗣写有《千字文》,文曰:“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去,秋收冬藏。......。”
冬藏,亦作冬臧。冬季,农家把收获之物贮藏起来。也指某些鸟兽冬季的迁徙或蛰伏。蛰伏,即冬眠。
冬藏,本质上,说的是人的冬季养生。冬季养生着眼于“藏”,何谓“藏”,即天人合一,藏而不露。冬天不“藏”,于身于心均不利。那么,冬藏到底藏什么呢?又怎样藏呢?
据有关养生专家的归纳,主要有四条。第一条是藏身体,保温暖。俗话说“三九四九,关门缩手。”俗话又说:“三九四九,冻死狗。”冬季衣着过少、过薄或室温过低,容易消耗阳气,导致经络不畅,引起身体不适,甚至,罹患疾病。中医认为,冬天应祛寒保暖,护藏阳气,尤其要护好五个关键部位,即:脚、颈、膝、肩膀、腹部。
第二条是藏肝肾,护阳气。肾为人体之元、先天之本,肾属水,肝属木,水生木,冬天养好肾,春天肝的功能就会得到滋养,才有良好的生发之力。藏肝肾,要做到:早睡晚起,顺应天时;少喝酒;适度运动。
第三条是藏能量,打基底。中国历来有“补冬”的习俗,“冬季补一补,来春打老虎。”冬季应当少食咸,多吃酸苦味的食物,少食生冷,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较清淡温和且能扶助正气、补益元气的食物。有条件的话,可以适当地进补一些膏方,滋养身体,闭藏活力。
第四条是藏情绪,调心志。人在冬天,心志上也要潜藏,“内敛宁静”,不要轻易动肝火,防止情绪波动过大,影响人体内部的稳定和协调,使人体机制运行出现障碍,脏腑功能失常,甚至,导致出现机体阴阳失调、经血不畅等状况。同时,冬天寒冷,容易使人情绪低落,长期心志不畅,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
冬藏,是一门科学,不能随心所欲,也不能胡作非为。而是要在医生或养生专家的指导之下,正确地合理地适度地进行,达到冬藏的目的和效果。
2022年11月10日4时2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