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希钺的夕阳红岁月
(2022-11-03 18:17:29)
标签:
教育 |
文/缪 迅
与新中国同龄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在她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很多勤勉为学、为师、为人的前辈,他们为上外的办学事业与人才培养贡献了青春与梦想,用最美好的年华谱写了一曲奉献的赞歌,杨希钺教授就是其中一位可敬可爱的前辈。
不忘初心:火热青春献给党
1952年,抱着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贡献青春才华的志向,时年17岁的杨希钺考入上海俄文专科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前身),勤奋学习、积极上进的他19岁就加入了党组织。1957年读完研究生专业毕业留校后一直从事俄语教学和国际问题研究,著述颇丰,是上海乃至全国国际问题研究领域的资深学者。退休后还多年继续在上外科研院所为培养后学和编辑学术刊物而忙碌着。
上世纪80年代初,长期从事俄语教学与研究的杨希鉞开始在上外苏联研究所从事研究。在当时的国际大环境中,苏联研究很有现实意义。杨希鉞认为,一方面,“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正反面的经验教训,对我们来说都需要研究。不能因为目前中苏关系还没恢复正常化,我们就不研究苏联了。另一方面,上外的教学与科研不能满足于单纯的语言教学与研究,要有长远眼光。建设好国际关系学、外交学等学科。”从苏联教育、苏联文学到苏联外交,杨希鉞的研究范围随着时代的需求逐渐变化。
1991年12月底,苏联解体。不久,杨希鉞等教授即申报了从民族矛盾这个这个突破口研究分析跟苏联解体的关系的项目并发表了研究成果。多年来,杨希鉞就中俄关系、中美俄关系、冷战后的大国关系等领域辛勤耕耘,撰写一系列文章并发表在《解放日报》《文汇报》专家论坛栏目以及《国际观察》等有关刊物上。他是一位在上海乃至全国国际关系学界享有盛誉的学者。
老当益壮:不待扬鞭自奋蹄
1999年,杨希钺从上外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国际观察》主编的岗位上退休。20多年来,杨希钺始终是退休不退岗,研究在路上。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杨希钺是上海市退(离)休高级专家协会会员、上海市国际问题沙龙理事。退休至今,他义务为学校离退休老同志、师生和所居住社区的居民开设国际问题讲座与时事与政策报告,成为校内师生和校外社区居民们的良师益友。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虽然退休后不再有工作任务的压力,但思想上绝不能松弛下来。自己作为一名老党员,要经常重温入党誓词,天天都要学习,让思想常新,理想永存,要乐于发挥所长,在所擅长的领域里力所能及地做有意义的事,实现个人‘价值的再创造’,让夕阳红岁月闪亮光芒”。这是杨希钺的座右铭。这些年来,他言行合一,行胜于言,用甘于奉献的精神尽情书写着晚年的精彩人生。
近年来,杨希钺先后以建党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党的十九大精神、G20杭州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见过70周年、建党100周年、喜迎党的二十大等为主题,在虹口区曲阳图书馆、广中路街道和学校离退休党支部开设讲座或上“微党课”。每次都根据不同主题,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论证和阐述。听了杨教授的讲座后,大家的反响热烈,都说杨教授的讲座观点新,角度新,有深度,信息量大,很受启发。 给社区居民开设讲座虽然很辛苦,要花费不少精力与时间,也没有丝毫报酬,但杨希钺乐在其中。每次讲完课后,听到大家热烈的掌声,看到大家发在微信上的一个个点赞,杨希钺由衷地欣慰,由此也获得了满满的收获感和幸福感。
今年已有68年党龄的杨希钺,退休后担任学校退休党支部书记长达10年。他对支部里每一位党员的情况都了如指掌,每逢有老同志生病住院或思想上有困惑、生活上有困难时,他都会和支部的同志一起去探望,送上组织的关怀和精神上的慰藉。
这些年来,年至耄耋的杨希钺身体也常有疾患,行走也不如以前那么利索了。乐观豁达的他依然以“离岗不离党,发挥正能量”来勉励自己,坚守着一名老共产党员、老教授的精神家园与境界,为美丽的中国梦添砖加瓦,谱写着“不忘初心、继续奉献”的新篇章。
采访即将结束时,我们请杨希鉞教授对新一代的上外大学生提出些希望,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杨希钺教授提出了三点希望:“首先是要有理想有信仰。其次要永远好学,有所创新。 第三是对党、对国家、对父母有感恩之心,以自己的才学与勤奋努力工作,不负韶华。 ”
“党的事业离不开青年,青年的成长更离不开党。所以要把个人的理想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共同奋斗当中,才是青年一代成长成才的正确道路。”杨希钺教授的眼里饱含着对“95后”“00后”一代大学生的殷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