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砧

(2022-11-03 18:02:53)
标签:

文化

/朱成坠             

古人洗涤衣物,除了使用皂荚外,大都是在水边的石块上敲打。这些石块叫作捣衣石,即砧。敲打衣物的棒槌就叫作捣衣杵。本人在江西遂川、皖南徽州或其他一些地方,曾经时常看到当地人利用这两种工具,在河畔溪边桥下,洗涤着衣物。

有一年,我与朋友到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游览,曾在村中的民宿住了一个晚上。清晨,起床后,我独自一人出村散步,只听到一阵阵的捣衣声,近前一看,在田畴旁清澈的小溪边,发现当地一些中年妇女正挥舞着捣衣杵,在砧上不停地敲打着衣物,连续敲击数十次,再翻转衣物,继续捶打,如此三番五次,直到洗涤干净为止。我立马用手机拍摄下这一珍贵的镜头,事后,还写了一首记述捣衣情景的古韵诗歌以纪其事。当时,我的心情极为振奋,因为,古人的捣衣描述在此终于得到了充分地印证。

秋砧

阅读中国古典诗歌时,经常会读到捣衣的情节,故所,捣衣杵和捣衣砧,已经深深地镌入了我的脑海里,那些关于古人捣衣的诗词描述,时时会激荡着我的心弦。

唐代大诗人杜甫《捣衣》,诗曰:“亦知戌不返,秋至拭清砧。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初唐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孚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中唐诗人刘沧《秋日山寺怀友人》,诗曰:“云尽独看晴塞雁,月明遥听远村砧。”

古代大户人家洗衣服,会把浸泡过的衣物放在砧上,然后三两人拿着木杵,在衣物上敲打,这样的场景叫作捣练。唐代画家张萱绘有一幅著名的《捣练图》,便是宫廷女子洗衣物的真实画面:两个人拿着与人齐高的木杵,上下使力,另外两人伫立在旁,等着轮换劳作。画风虽然平实,却透露出浓浓的生活恬趣。

在古代诗歌里,砧的意象大多数是冰冷和黯淡的,从与它搭配的字眼,足见一斑,如清砧、寒砧、霜砧、暮砧、夜砧等。在诗人的印象中,捣衣时的砧声似乎都发生在秋天,故叫秋砧,而且往往是夜暮时分,故叫夜砧。如“江城下枫叶,淮上闻秋砧”(初唐诗人王维《送从弟蕃游淮南》)、“城头五通鼓,窗外万家砧”(中唐诗人温庭筠《寄渚宫遗民弘里生》)、“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唐代大诗人李白《捣衣篇》)、“清声不远行人去,一世荒城伴夜砧。”(中唐诗人李商隐《出关宿盘豆馆对丛芦有感》)据说,戌边的男子每年天气转寒之前的秋末,能回家探亲取衣,结束后,又即将离家远征,这时家家户户的女子都会把为出征的男子准备好的衣服拿出来,放在木盆里,端到河溪里清洗。于是,就出现了“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唐代大诗人李白《子夜吴歌.秋歌》)、“清霜数行雁,明月万家砧”(明代诗人王廷相《秋兴》)的盛大场面。

场面虽然盛大,却充满着分离的悲凉气氛。谁也不知道别后,何时还能再次见面,何时能够如期团圆,即使能够,也是征途漫漫,归期遥遥,相思绵绵。这种情况下,砧声便融入了萦乡思人的情绪,铭刻在诗人的记忆中了。每当砧声响起,家乡的情结便被唤醒,思念的情愫便如泉水喷涌而出,正如宋代诗人赵崇森在《砧》诗里所写:“谁家夜月响秋砧,一段清愁不自禁。况是客中欹枕听,声声捣碎故乡心。”与砧有关的诗词中,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最容易勾起忧愁的情思:“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以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朋友,如果,您有机会去原生态的山间乡野,如果,那里依然保留捣衣的风俗,您不妨在傍晚时分,静静地坐在河边,沐浴着落日余晖,看着一群浣衣女边说着家常,边捶衣捣砧的情形。这时候,砧声飘漾在空中,一阵阵地远去,逐渐地与四周的点点灯火融为一体,听起来,那一定是十分动听而悠长的,并携着浓郁而温馨的生活气息,将您带入缠绵而深沉的境界里。

2022113153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