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云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平心而论,秋季最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象是秋云。
一年四季,三百六五天,可以说,几乎每天都有云。春云轻快,夏云晴明,冬云厚重,而秋云淡爽。有人说,春天看花,夏天看雨,冬天看雪,而,秋天则要看云。秋云,可就是秋天的主角,左右着天宇的俊丑。
秋云是秋天的象征,它总是忽远忽近,忽高忽低,牢牢地吊足人们的胃口。当你从高楼窗口远眺时,那云似乎触手可及吗?当你在地面低处仰望时,那云好似近在咫尺吗?当你乘坐飞机航行时,那云不是腾云驾雾吗?
秋云,看似一个模子雕琢出来的,一样地清晰,一样地蓬松。可是,每一朵云都有每一朵云的特点,没有完全一致的模样。这一朵像棉花团,那一朵像杨柳絮,这一朵像小绵羊,那一朵像爆炸头。这可能与秋天变化多端的气候有关。
秋云,大多数时间中规中矩,表现得天高云淡。风清云闲,整个天空,像大海一样湛蓝,好像被一把大刷清扫过似的,朵朵白云犹如扬帆启航的轻舟,悠哉悠哉地漂浮着,充满着秋的气息。蓝天白云,煞是好看。偶尔,一行行的大雁往南飞,时而人字形,时而一字型。它们争先恐后地喧叫着,奋力地振翅翱翔,甚至,遮蔽了天上的白云。这一景象,告诉人们,冬寒即将来临了,连大雁也纷纷南飞了。
秋云看似凝固不动,实际上却悠悠地飘动着,若不仔细观察,是发觉不到这一纤微的变化的。一阵略带寒意的清风吹过脸庞,轻轻地聆听这种风的声音,若有若无,叫人心旷神怡。
南北朝时期,人们看到,秋天的云朵静静地留在了傍晚的天空上。寒冷的夜晚慢慢地来临。听到野外响起急促的笛箫声,相思中夹杂着采莲的回忆。别离还没有几天,在月亮之下,就听到了管乐声。黄河的浪花一重重地翻滚,嘶吼声可以与陌上树头的蝉声相比拟。将芜叶寄给你,插在书台边的丛花上。这不很像是南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诗人吴均所写的《与柳恽相赠答诗六首.其六》吗?在这首诗中,诗人吟诵道:“秋云静晚天,寒夜方绵绵。闻君吹急管,相思杂采莲。别离未几日,高月三成弦。蹀叠黄河浪,嘶喝陇头蝉。寄君靡芜叶,插着丛台边。”
大唐时代,曾经有一位四川僧人,抱弹着一把绿绮名琴。听者好像听到了万壑松涛奔涌,高山流水般的音韵悠悠,袅袅余音融入秋天霜钟。不知不觉青山已披暮色,秋云流去的天空似乎暗淡了几重。哦,我细细想了想,这不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听蜀僧浚弹琴》,原诗是这样说的:“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北宋年间,一位历经四朝的重臣、诗人,向人们描绘了秋云细雨时的情景。当秋天的云朵变为濛濛细雨洒落时,整片山林似乎静谧了下来了。千山万壑奔流的湍急的溪水,让人只能听到流水的响声。打算记录下荒凉寒冷的景色,却不善于绘画,无法描摹出真实的状貌。只能依赖优雅的琴声传送悲壮的音乐。哦,似曾相识啊!那不是拗相公王安石吗。他就写过一首《秋云》,诗是这样说的:“秋云细雨静山林,万壑崩湍共一音。欲记荒寒无善画,赖传悲壮又能琴。”
秋云,秋天的云,我的所爱,我的寄望。我将秋云深深地镌刻在心房,相伴我度过一冬的寒冽,迎接明媚的春云。
2022年10月26日18时4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