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竹

(2022-10-24 19:53:55)
标签:

文化

/朱成坠

      有一年,跟团游览宜兴,在大觉寺附近小镇的一家饭店吃午餐,在步向二层的楼梯墙壁上,看到了一句古诗:“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医,士俗不可医。”顿时,我的眼睛一亮,觉得这句古诗写得相当好,把竹、肉和人之间的关系说得极其明白和透彻。当时,因为古诗没有落款,我也不知道是哪一位古代诗人写的。后来,无意之中,翻阅苏轼的诗作,发现古诗为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所作。全诗还有尾句:“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还知道了此诗的题目为《於潜僧绿筠轩》

於潜,旧县名,在今浙江省临安市境内,县南有寂照寺,寺中有绿筠轩。僧,名孜,字惠觉,出家于於潜县丰国乡的寂照寺。年轻时,我从杭州乘坐客车沿着杭徽公路,前往徽州地区的小三线军工厂,必定经过於潜。此后,旅游也多次到过於潜,所以非常熟知於潜。

这首诗中的此君,用了晋王徽之典故。王徽之酷爱竹子,有一次借住在朋友家,立即命人来种竹,人问其故,王徽之说:“何可一日无此君,”此君即竹子。

秋竹

大嚼,语出曹丕《与吴质书》:“过屠门而大嚼,虽不得肉,贵且快意。”

扬州鹤,语出《殷芸小说》,故事的大意是,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有的是想当扬州刺史,有的是愿多置钱财,有的是想骑鹤上天,成为神仙。其中一人说他想:“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兼得升官、发财、成仙之利。

这首《於潜僧绿筠轩》是苏东坡创作于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春,苏轼出任杭州通判时,从富阳、新登,取道浮云岭、进入於潜县境“视政”。於潜僧慧觉在於潜县南二里丰国乡的寂照寺出家。寺内有绿筠轩,寺庙以竹点缀环境,十分幽雅。苏东坡与僧慧觉游绿筠轩时,写下了这首《於潜僧绿筠轩》。

这首诗是借题“於潜僧绿筠轩”,歌颂风雅高洁,批判物欲俗骨。诗以议论为主,但写得很有风采。

“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说明了竹之高贵,肉之品味不如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是对“不可使居无竹”的进一步发挥。它富有哲理,极有情韵,写出了物质与精神,美德与美食在比较中的价值。食之无味,充其量不过是“令人瘦”而已。人无松竹之节操,无高雅之爱好,那就会“令人俗”。这既是对於潜僧风节的赞颂之语,也是对缺乏风节之辈的警示。

接着,诗人用“人瘦尚可医,士俗不可医。”告诉人们,一个人,最为重要的是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只要有了高尚的情操,就会有松竹的孤直,梅兰的清芬,不畏强暴,正直而行,卓然为人。反之,就会汲汲于名利,斤斤于得失,随权势而俯仰,视风向而转移,俗态媚骨,丑陋毕显。这种人,往往自视高明,自以为得计,听不进奉劝,改不了秉性,所以,诗人说这种“俗士不可医”,如就医,则医之无效。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这是诗人对俗士的调侃和反诘。诗意谓:既想种竹而得清高之名,又要面竹而大嚼肉类美味,人间何处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这等好事。名节高尚的人难得巨富,巨富的人难得名节高尚。做官的人无暇学仙,得道的人无暇做官。食肉的人无高节,高节的人较少食肉。两种好处不能兼得,多种好处就更不能兼得了。

这首诗以五言为主,以议论为主。但,由于适当采用了散文化的句式(如“不可使居无竹”、“若对此君仍大嚼”等),以及赋的某些表现手法(如以对白的方式发议论等),因而,能于议论中见风采,议论中有波澜,有丰富的联想力,能于平凡的题目中别出新意,吐语不凡,此诗即是一例。

正当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不少树木纷纷落叶,黄叶铺满地,枝干光秃秃,虽然,上海还没有到了这等地步,但是,距离那个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日子也已经不远了。届时,唯有秋竹乃至冬竹依然郁郁葱葱,青青翠翠,支撑起寒冬凛冽的一方风景。

  20221024183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