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生活中得来一个头脑

(2022-10-07 12:05:26)
标签:

文化

/沈 栖

无须论证,每个人都有一个头脑得以生存,以它储备思维,指挥行为。然而,俄罗斯小说家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却说:“人生要有三个‘头脑’:天生的一个头脑,书中得来的一个头脑,生活中得来的一个头脑。”

“天生的一个头脑”,当是爹妈给的。人类社会学对“天赋”有一定的界定和评说,但常人的智慧、才能根本性的还是靠后天形成。因为根据世界著名古人类学家理查德·利基的研究推测,按一般规律,平均脑量为1350毫升的现代人,其妊娠期理应是21个月(而不是目前的9个月),俟其新生儿脑量达到675毫升时再降生。由于人类骨盆开口的限制,只允许新生儿脑量达到385毫升时就得提早出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人类个个都是“早产儿”。

人们往往会将个人的才华与读书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从浩瀚的书海中也能“得来一个头脑”。借助先贤和先知们的经验总结和学识提炼,使自己的思维有一个飞跃,举止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有学者认为,普通人的大脑只是开足了一半马力,倘若再用足另一半马力,就能学会四十种语言,或完成十个大学的必修课。此说不置可否,但它至少说明:人的大脑还有潜在智能,读书可盘活脑存总量而增长才干。

从生活中得来一个头脑

至于“生活中得来的一个头脑”,人与人之间差距很大,甚或判若天渊。罗素将一个人所具有的知识划分为三类:个人直接体验所得到的知识;通过他人间接体验所得到的知识;内省所得到的知识。我国元代学者张养浩在《三事忠告》中也有类似的说法:“何以知其贤?询诸人则知之,察其行则知之,观其举则知之。”无论是罗素说的“直接体验”“间接体验”和“内省”,还是张养浩的“询诸人”“察其行”“观其举”,都紧紧关联着“生活”,“知其贤”须臾离不开亲身实践。人们的“生活”和实践各异,教益和收获自有落差,所形成的“脑量”无疑大小不一。

倘要从生活中“得来一个头脑”,最为关键的要素是要舍得花时间和精力,亲历实践,切莫奢望一蹴而就。《纽约客》杂志撰稿人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最新出版的《超凡者》,对“成功”“天才”等概念发表了独特的见解。他认为:“生来的才能和一定的知识固然重要,但天才并非唯一或最为重要的东西,真正有用的是普通的实践经验。”他举例说,比尔·盖茨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是因为他在自己开办公司之前,已经在计算机程序设计上花费了一万多个小时。格拉德威尔将所有人的成功都归之于“一万小时准则”,即任何领域中成功的关键都与天才无关,重要的只是实践,一万个小时的实践——10年每周20小时的长期磨练。

从生活中“得来的一个头脑”,有时会萌生于一个人的好奇心,真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动手,手更巧;动脑,脑更健,超凡的头脑无意间在好奇心中酿成,谱写出人类的奇迹。英国皮亚丹博物馆收藏着两幅画:人体骨骼图和人体血液循环图。这是当年一名中学生麦克劳德的作品。这个孩子有一颗特强的好奇心,老想看看狗的内脏是怎么样的。有一天,他终于杀了一条狗。这条狗恰恰是他们校长的宠物。校长知道后,决定给他以惩罚:罚画两幅画。这就是该博物馆如今收藏的那两幅画。麦克劳德后来成为一位著名的解剖学家,就得益于那份好奇心以及校长对其的保护和引导,从生活中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头脑”。

无数成功人士的经验昭示:“生活中得来的一个头脑”并非一帆风顺的,它不可避免地会历经挫折、屡遭失误。人不能在他的历史中自然而然地显示他自己,而是在人生经历中拼搏着崭露头角。德国灰领海格尔特的一则轶事充分证实了这一点。上世纪40年代,海格尔特在生产一批书写纸时,不小心调错了配方,生产出大批不能书写的废纸。他由此被解雇了。不日,他惊异地发现,这批废纸的吸水性能特好,能快速吸干手稿墨迹和家具上的水分。于是,他从老板那里将所有废纸买下,再切成小块换上包装,取名“吸水纸”拿到市场销售,颇为抢手,申请专利后大批生产赚了大钱。他的头脑没有被一时的失误而钻进死胡同,而是换了角度,赢得了意外收获。它再一次印证了恩格斯的名言:“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挫折和失误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

当然,辩证法最忌讲极端、走偏锋。“天生的头脑”、“书中得来的头脑”和“生活中得来的头脑”亟需“三合一”,一个人才会变得越来越聪慧、越来越高雅、越来越文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秋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