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人的消暑

(2022-07-19 06:52:46)
标签:

文化

/朱成坠

中国古代夏天,并不比今天凉快。据山西省《浮山县志》记载,清朝乾隆八年极端高温天气:“夏五月大热,道路行人多有毙者,京师更甚,浮人在京贸易者亦有热毙者。”气象学家分析,当时的天气至少达到了四十度以上。在没有空调的古代,这么热的夏天,倒毙者比比皆是。

但是,古人还是注意防暑降温的。既然古代有暑热,古人也就要消暑。他们是如何消暑的呢?

首先,可以使用降温设备,比如人工风扇。古时候,大户人家厅堂上方会安装拉拽式风扇。一大片扇叶差不多有门板那么大,有仆人或丫环拽一个绳索拉动扇叶,给厅堂送风。此外,还有手摇式风扇,类似手摇式鼓风机。据说古代就有“空调风扇”,即把风扇放在水池后面,或者在风扇前摆两盆冰块,这样,送出来的风就是凉的,这种风扇已经具备了空调的某种功能。有的大宅院,在厅堂里挖一口深井。一直连通地下水,然后,在地面上留一个送风口。这样,井下凉风就会源源不断送进厅堂,达到降温的效果。那时,最豪华的当属降温亭——将水引到屋顶,制造人工瀑布,以达到降温目的。

除了降温设备,还有降温饮食。比如吃冷饮、冰镇水果或饮料。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人工冰箱了,叫作“冰鉴”。其原理很简单:制作一个有夹层的容器,在夹层里放入冰块,然后,在容器内放入食物或饮料,进行冰镇,成为冷饮。宋代的冷饮已经平民化了,北宋都城开封就有一种叫“冰团冷元子”的冷饮,很是畅销。到了元朝,蒙古贵族喜欢在冷饮里加入这种奶制品,称为“奶冰”。据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元朝后,就很喜欢吃这种冷饮,并将其制作方法带回了欧洲。欧洲人在此基础上,发明了冰激凌。

古人的消暑

古代的冰是从哪里来的?古人采用的是存冰法。等到冬天自然结冰时,将冰块凿下,并储存到地窖里,等到夏天时,取出使用,这种简单的存冰方法,从先秦时期起,一直使用到新中国成立后。储存的冰块都取自城内的天然河湖,比如北京的北海、积水潭、太平湖等,还有济南的大明湖,都是过去重要的取冰处。这些冰块保存在冰窖里,如果保存得法,可以挺到盛夏而不会融化。北京城内的官方冰窖就有四处十八座,由朝廷工部统一管理,存冰量在二十万块以上。今天北京的冰窖胡同,就是因为清朝在这里设置的冰窖而得名。类似的还有西安市的冰窖巷。

初唐诗人元稹《大暑六月中》,诗曰:“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瓜果邀儒客,菰蒲长墨池。绦纱浑卷上,经史待风吹。”

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曾经写过一首《夏日南亭怀辛大》,诗曰:“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消暑》,诗曰:“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另有一首《夏日》,诗曰:“东窗晚无热,北户凉有风。尽日坐复卧,不离一室中。中心本无系,亦与出门同。”

唐代大诗人杜甫《夏夜叹》,诗曰:“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飘垂我裳。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北城悲笳发,鹊鹤号且翔。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晚唐山水田园诗人韦应物《游开元精舍》,诗曰:“夏衣始经体,游步爱僧居。果园新雨后,香台照日初。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馀。符竹方为累,形迹一来疏。”

南宋诗人曾几写过一首《大暑》,诗曰:“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

古人消暑的方法和诗歌,列举如上,仅供诸位参考。

20227 18225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苦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