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死一生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万死一生,死得可能性极大,活得希望极小。比喻冒着生命危险去从事某种行动或活动。
出自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南宋大诗人陆游《晚泊》,有诗句曰:“身游万死一生地,路入千峰百嶂中。”
隋朝末年,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奉命到山西镇压起义军,受到隋炀帝的监视。李世民劝李渊起兵反隋。李渊遂在太原起义,立国号唐。李世民率领尉迟敬德、秦叔宝、张亮等出生入死,经过无数次战役才平定天下,李世民自我感慨万死一生才夺取了政权。
清军入关,扬州十屠,几乎杀尽了扬州原有的百姓。当时,有个遗民,于万死一生之中,逃脱了死亡,保全了性命,写了一本《扬州十日记》,叙述杀戮之惨。清代陈天华《狮子吼》第二回:“遥见何家坟中,树木阴森,哭声成籁,或父呼子,或夫觅妻,呱呱之声,草畔溪间,比比皆是,惨不忍闻。”这些描写就是当时残状的真实写照。
以致于,现在的扬州人大都是清初之后,从江苏、安徽和其他地区迁徙至扬州的移民。扬州史公祠记有扬州十屠的历史史实。史公祠是纪念明朝末年抗清民族英雄史可法的著名历史遗迹,位于扬州市邗江区广储门外街24号,扬州梅花岭畔、史可法路南端,内有明代史可法的衣冠冢。墓地分为地面和地下建筑两部分,墓周围绕以短墙,墓前立“史忠正公墓”石碑,墓之左右各辟圆门,上嵌“梅花岭”石额。
史可法是河南祥符县(今开封市)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他为官清廉,政绩卓著,是明末著名的政治家。宏光元年(1645年),史可法拜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督师扬州。清摄政王多尔衮,以数万人马进攻扬州,多次劝降,史可法明知万死一生,却坚决不应从,终因寡不敌众,扬州失守,自刎不成被俘,不屈就义。时年仅四十四岁。
扬州是长江沿岸顽强抵抗清军的第一座城市,也是清军入关以来首次遇到的军民一体的坚强抵抗,为了对扬州人民进行报复,也是清人想杀一儆百,于是多铎下令,烧杀抢掠持续十天。扬州城破后,史可法就义已十天,由于当时天气炎热,尸体腐烂得不能辨认,无法寻找。次年,史可法义子史德威葬史可法衣冠冢于扬州梅花岭下。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朝廷追谥“忠正”。因此,牌坊上题额为“史忠正公墓”。
1962年,史可法三百六十周年诞辰,当代大文豪郭沫若先生作诗以为纪念:“国存与存亡与亡,巍峨庙貌甚堂堂,梅花岭下遗香在,铁熕何时返故邦。”
史可法的抗清事业是不朽的,民族英雄史可法理应受到我们尊敬、崇仰和纪念。决不能因为满清与汉族之战争属于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就讳言这段历史。那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绝对是对历史的背叛。正如诗人贺敬之所言:“史可法可法书可法,史可法今可法永可法。”
我记得,前些年,我与杨锡高同学两人轮流驾车陪同从澳大利亚回国的大学同学仝其峰与夫人游览了扬州。在梅花岭下,仝其峰同学接受了扬州电视台采访时,即席发表了观感,获得了很好的评价。
扬州,有我上百口的亲戚,由于疫情的关系,我已经三四年没有去过那里了,不知扬州的亲友们可安好?特别是敬爱的七姨她老人家,已经九十余岁的高龄了,更为我萦绕于心,十分惦念。我与上海的亲友衷心地祝愿她老人家身体安康!长命百岁!
万死一生的近义词有:九死一生、危于累卵、危如累卵等。
2022年7月13日17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