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活动的那些年那些事(三)

标签:
文化 |
文/缪 迅
E
自1982年11月参加市手工业局举办的读书活动知识竞赛后,我被吸收进了一个“读书好友群”,也即当时局里的一批知识竞赛胜出者组建起的读书活动小组。召集人是时任局工会干部的葛兆庆,成员有王岚、王晓良、张永良、王国真、陈平、小冯等十来个,大多来自工艺美术公司下面的玉石雕刻厂,民族乐器一厂、二厂,上海地毯厂等单位。当时的上海手工业局下面,大致有工艺美术公司、日用五金公司、家具公司、玩具公司、服装公司(后划归市纺织局)等几家公司。看来还是工艺美术公司人才多呵!
局工会把我们这些局里的“读书骨干”集合起来,差不多每个月要召集我们在局里开个会,通报一下全市读书活动的情况,安排若干读书活动的任务,或大家在一起交流交流。很快,彼此都熟悉起来,成了多年的好朋友。没过几年,这些在读书活动中“脱颖而出”的年轻人大多都改换门庭,到别处高就了。王岚这位女将进了市检察院,当了威武的女检察官;王晓良进了普陀区工商管理局,小冯穿上了警服,成了警察“蜀黍”。王国真后来担任了玉石雕刻二厂的厂长,是行业翘楚。老张则下海经商,手下有好几家房产中介。还有一位长得很英俊的老弟我忘了姓名,他在1988年8月“巴拉巴拉”东渡日本。我们还专门在复兴公园聚了一次,为这位老弟壮行。我们的召集人葛兆庆,后来在一家中型企业当党委书记。我呢,1987年9月调入了上海外国语学院对外汉语系。
虽然后来几年里,我们这个“读书好友群”已经和不久后改名为第二轻工业局的手工业局没有啥关系了,但大家还是继续不定期地聚一聚,搞个活动。记得王岚新婚不久,我们去了她的新房祝贺了一番。87年11月的一天晚上(那天晚上中日足球队PK,柳海光灌进日本队球门两个球),我们这帮人又冲到水电路上的葛兆庆新房,给新婚燕尔的小葛补上了“闹新房”这一出闹剧,闹得天翻地覆。2008年春节后不久,葛兆庆还叫上我和老张等几位老朋友,在老西门那里的一家餐馆聚了一聚。可惜的是,当时“微信”还没出世,大家的联系渐渐地少了。这个“读书好友群”渐渐地走散了。如今,大家已经先后成了“养老金领取者”。但愿以后还能有机会聚一聚,喝点小酒,聊聊难忘的那一段“读书活动”岁月。
F
1983年,“振兴中华”职工读书活动进入第二年。这一年,我在华师大选修了《中国通史》《中国哲学史》《美学》和《戏剧文学》等几门课,算是开始“打通文史哲”了。
那年3月25日上午,我在乍浦路桥南堍的曙光会场(航道俱乐部)参加了市手工业局2012年“振兴中华”职工读书活动总结表彰大会,得知局里有一支参赛队闯进了市里的决赛。会后,还看了电影《内当家》。那些年,市里、局里或公司开大会,会后只要时间允许,都会放一部新上映的电影让大家先睹为快。
这一年,我参与单位“读书活动”的频率不太高,主要精力投入在华师大的学业上。上了《中国通史》课,写了评论曹操的3000多字小论文。“自选动作”也做了几个,比如,看了由郭凯敏、吴玉芳主演的电影《逆光》,试着写了篇影评,自我感觉尚可,寄给《新民晚报》。顺便说一下,那几年,我写的几篇影评,先后投寄给了新民晚报、青年报等报刊,均是泥牛入海无消息。不过我写的电影《牧马人》的观后感得到了三等奖,参加了颁奖大会,还领到了一张可免费优先观看新上映影评的观影卡,当然是有期限的。
当年8月,上海电台、电视台面向社会招聘记者和主持人,我也不愿错过,轧轧闹猛,在岳阳路44号这个报名点报了名;9月11日,在爱华中学这个考场参加了初试。现在还能记得,作文题是《上海的山》。考生1500多名,录取者仅50名。华师大同学中,孙泽敏、袁晖实力了得,分别被上海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录取,之后,都成为新闻界的大牛。
那年9月初,《工人日报》主办了一场全国范围的知识竞赛。局读书活动小组全员参赛,为此脱产十天,全力以赴。复习周首日,我躲在9平米晒台小屋大战“文史哲政地”这五类的100道题。解决了三分之二的题目,剩下三分之一,再去图书馆寻找资料及答案。这十天里,我和局读书活动小组的伙伴们一起大战250道各类题目,最后还是有3、4道题未能找到答案。
1983这一年的读书活动,于我而言,可以说是个“知识竞赛年”。这一年,我先后多次参加全市和局、公司主办的读书活动知识竞赛。现在还能记得的,是那年10月20日在新沪电机厂食堂参加了家具公司组织的读书活动知识竞赛;11月18日,在上海打火机厂参加了局里主办的读书活动知识竞赛。12月,为了检验“振兴中华”职工读书活动成果,上海在20个区县赛区同时举行知识竞赛,4000多名职工组成1300多支队伍参加比赛。12月18日,我作为手工业局的一名参赛者在闸北二中参加了这次全市读书活动知识竞赛初赛。以上的这几个知识竞赛的难度要比之前增加了不少。通过参赛,我发现自己的“知识盲点”甚多,所以也就只能重在参与了。
在这一年的读书活动中,我写了好几篇演讲稿、影评和书评。其中有演讲稿《废墟在呼唤》《朋友们,爱书吧》,影评《悲壮而又屈辱的一幕——影片<</span>火烧圆明园>看后》《谈观看<</span>汤姆叔叔的小屋>的感想》以及短文《家具中的美学》等等,练练笔而已。
这一年的11月,解放日报社也搞了一个读书活动知识竞赛,用了几个版面,刊登了知识竞赛的全部题目。一报在手,就可参赛。参赛者多达几十万人。问题来了,这多达几十万的“卷子”得安排上多少人、多少时间来阅卷和批改?整天忙着采写稿件和编排版面的解放日报社的记者、编辑们是不可能拿出大把的时间来干这个活的。
三班的学长、解放日报记者司徒伟智大兄想到了我们夜大学的100多位同学,让我们参与一下阅卷工作。11月15日那天,我们所有的同学来到汉口路300号的解放日报社,在报社大礼堂紧张投入阅卷、批改。
面对堆积如山的答卷,要在一天里完成阅卷和批改是不可能的。所以,大家只能是每1分钟完成一份答卷的批改。也就是说,根本不可能从头到尾、一道一道地来批改答卷。只须在答卷的第一部分瞄上几眼,如果10道题目错了一道或两道题,那就不必再看下去了,直接就丢进大麻袋当废纸处理了。
由此想到,这样的几十万人参与的读书活动知识竞赛,参赛者若想胜出,就必须从头到尾一道题目都不能出错,这么牛的参赛者最多也就占全部参赛者的99.99%吧,凤毛麟角呵。绝大多数参赛者也就是参与了一把,当然,好处还是有的,至少是扩大了知识面。
那天,我们100多个同学干得非常起劲。这也是我头一回走进解放日报社大楼。打了一天“零工”,报酬肯定是有的,多少呢,忘了。唯一还有印象的是那天中午,报社给我们所有同学提供了一顿排骨菜饭,味道好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