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万众一心

(2022-06-20 14:00:29)
标签:

文化

文/朱成坠

我生也晚,属于生在解放初,养在红旗下,读在跃进时,长在困难年,学在动乱期的那一辈。也是世界闻名的中国“老三届”中一员,即正宗的六七届初中生。书没有读到多少,运动却见过不少,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正儿八经地在华东师范大学夜大学读了五年中文专业本科课程,拿到了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本科毕业文凭和文学士学位证书。

打小学起,开始学唱国歌,从歌词中知道并熟悉了成语“万众一心”。国歌唱道:“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正是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战胜了日本狗强盗,打败了蒋匪军,建立了新中国。后从《汉语成语词典》中,获得了这句成语的完整解释,意为千万人一条心,后多用来形容广大人民团结一致。该成语在句中,多作谓语、定语,也作状语。属于褒义词。

万众一心,来源于历史故事,有关典故最早出自南北朝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傅燮传》:“今率不习之人,越大陇之阻,将十举十危,而贼闻大军将至,必万众一心。”又,《后汉书.朱儁传》:“万众一心,犹不可当,况十万乎!”

万众一心

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起义。汉灵帝任命名将朱儁率军镇压。朱儁在宛城城外堆起了一座比城墙还高的土丘。朱儁登上土丘顶,细细观察宛城城内起义军将领韩忠的军事部署,发现城东北的守备比较空虚。第二天,朱儁让一支兵马佯攻宛城西南,故意把战鼓擂得震天响,吸引韩忠增兵西南,自己却带领主力急攻城东北,乘虚拿下了外城。朱儁不理会韩忠谈判的要求,加紧围攻内城,可一连几天都遭到了起义军的顽强抵抗。攻城屡屡受挫,朱儁又登上外城城墙向内城察看,接着,下命令叫部队后撤几里。撤退后不久,城内守军纷纷冲出城外,试图突围,而,朱儁的兵马乘机从侧翼杀过来。韩忠不备,再退回内城已来不及了,起义军只得四散而逃,伤亡很大。事后,朱儁的部下问他用的是什么计谋。他得意地说:“我从高处看得很清楚,内城十分坚固,城内尽是守兵。他们想谈判谈不成,想突围又出不去,这不是逼着他们万众一心跟我们死拼吗?一万个人齐了心,尚且势不可当,何况他们有十万人马呢!倒不如先缓一缓,暂且松动一下包围圈,让他们产生突围的念头,然后,乘乱杀进去,那他们的士气也就瓦解了。”

万众一心,是由“万人一心”演变而来。民国,蔡东藩、许厪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〇八回:“万众一心,同声呼吁,力抗汉奸,唤醒政府。”近代,鲁迅先生《华盖集.我观北大》:“虽然很中了许多暗箭,背了许多谣言;教授和学生也都逐年地有些改换了,而那向主的精神还是始终一贯,不见得驰懈。自然,偶而也免不了存些很想制转马头的,可是这也无伤大体,‘万众一心’,原不过是书本子上的冠冕话。”现代,王安忆《叔叔的故事》:“这样的小镇是不可侵略的,这里万众一心,草木皆兵。”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团结互助、和衷共济,并引此为美德。中国有句古话。叫“上下同心,其利断金”,说的就是团结的重要意义。一个团体万众一心,凝神聚力,就算是再怎么艰难的事情,再怎么重大的问题,也都能够迎刃而解。在困难,或灾难面前,最需要的是团结,上下一心、团结互助是战胜困难的基本前提,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世界上有些事情虽然看起来难办,但只要众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协作,就能形成强大的合力,再难的事情也会变容易,这就是“万众一心”的力量。

202262073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荀子论殡葬
后一篇:万水千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