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蛩怨黄昏正未休——杨诗欣赏之九十四

(2022-06-11 08:18:54)
标签:

文化

/朱成坠

蛩是什么东西?恐怕一般人是说不清楚的。文言文的解释,即蝗虫的别称,俗称“蚱蜢”。另指传说中的异兽,古书中也指蟋蟀。

诚斋先生著有一首七绝《秋虫》,诗曰:“蝉哀落日恰才收,蛩恐黄昏正未休。催得世人头总白,不知替得二虫愁?”

这首诗中的蛩,指的是蟋蟀,不是蝗虫。根据上下诗意,理解为蟋蟀似乎更加妥当和准确。

诗的大意是,鸣蝉哀叫声,一直到太阳落山后,才渐渐地开始停歇,而蟋蟀的鸣叫却正急切。它们悲凉的叫声,催得世人的头发都白了,不知道白发世人的惆怅能不能代替这两种鸣虫的凄愁?

诚斋先生这首诗写得十分幽默和俏皮,诗人采用了拟人化的笔法,将蝉和蛩比作人,也有七情六欲。晚秋的寒风吹得它们飕飕发抖,它们正在利用生命最后的能量,发出濒临离世的哀鸣,让人听了也有共鸣,为它们的凄惨命运而伤心和悲哀。

为什么暮秋时节的蝉和蛩会发出哀叫声呢?因为,它们都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接近凛冽寒冬的冻毙。怎么不叫这些自然界的微小生命悚悚作抖呢?

蛩怨黄昏正未休——杨诗欣赏之九十四

秋末,肃杀,虫鸣阵阵,或高,或低,或急促,或平和,如一曲混合的交响乐。有时,听得人闭目静享这一寂寥的时光,内心宁谧如水,清澈而明净,接近一种禅意的人生。有时,听的人心烦意燥,恨不得立刻驱除这种扰人心绪的噪声,但是,却不能做得到。这些鸣虫全然不顾人类的厌烦,愈发恣肆而得意地鸣叫,且,越鸣越急,越叫越欢,让人无可奈何,束手无策。

我国古人对于秋虫,一直关注有加,不少诗词之中,都闪烁着秋虫的身影。唐代大诗人杜甫《除架》,诗曰:“束薪已零落,瓠叶转萧疏。幸结白花了,宁辞青蔓除。秋虫声不去,暮雀意何如。寒事今牢落,人生亦有初。”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秋虫》,诗曰:“切切暗窗下,喓喓深草里。秋天思妇心,雨夜愁人耳。”南宋诗人韩元吉《秋怀》,诗曰:“朝行佛屋鱼千里,暮宿僧床鹩一枝。窗下秋虫解人意,似怜羁客伴哦诗。”南宋诗僧释道璨《秋思》,诗曰:“草根无数候虫鸣,月在梧桐树上明。庭院无人过夜半,自携团扇绕阶行。”明代诗人王伯稠《秋日过子问郊居》,诗曰:“映竹缘溪三两家,阴阴树影日将斜。翩翩黄蝶穿疏蓼,唧唧秋虫语豆花。”清代诗人戴亨《秋虫》,诗曰:“孤月照高梧,萧疏落寒影。唧唧候虫鸣,秋声露中冷。”清代诗人张槎《凤凰台上忆吹箫——听秋虫》,诗曰:“一声凄泣,数声哀怨,世间何物能忧。惹褊情南阮,涕泪长流。多少繁红嫩紫,悲咽处、叶落香收。何况是、残灯夜雨,白发新秋。休休,冯唐已老,有角吹残暑,雁语南楼。怅迩来踪迹,又客皇州。总是孤臣孽子,千载后,唧唧啾啾。云窗内,闲吟闲写,与尔同愁。”近代诗人徐骘民《秋虫》,诗曰:“锦字经秋织未成,墙阴絮絮动秋声。不堪思妇催幽怨,好与羁人诉别情。一线西风肠九曲,半窗斜月梦三更。此时此景无穷感,寂寞愁颜对短檠。”近代诗人曹家达《秋虫》,诗曰:“哀乐并中岁,凉秋慰鬓丝。况当淆絮语,无处慰相思。木末层云暮,莓墙暗雨时。天涯芳草歇,羁客欲何之。”近代诗人徐搢珊《秋日偶成》,诗曰:“秋虫唧唧傍寒窗,一点清灯耿夜釭。无限清愁来眼底,月临霄汉露横江。”近代诗人许南英《秋虫》,诗曰:“搔首孤灯鬓欲霜,忽闻四壁动清商。几多感喟思前事,如此凄清滞异乡。烽火万方犹战伐,衣冠一例叹炎凉。秋虫泣诉天无语,霜月西斜变淡黄。”

无独有偶,一衣带水的日本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曾经写过一片散文《秋虫》。记叙的是,作者于民国七年十一月初,在中国苏州的一段生活经历,写得非常平易,极具平民性。全文无一字涉及秋虫,但是,文中深沉的母爱,却叫人看得涕泗横流,感动不已。

202261174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