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做得许多声——杨诗欣赏之八十九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杨万里先生于淳熙六年(1179年),自常州西归故乡吉州吉水途中,进入江西永丰(今广丰)界后,行经并投宿灵鹫禅寺,作七绝《宿灵鹫禅寺》组诗两首。
其一曰:“暑中带汗入山中,霜满风篁雪满松。只是山寒清到骨,也无霜雪也无风。”
其二曰:“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终夜鸣。流到前溪无半语,在山做得许多声。”
第一首诗,说的是,在大热天行路,身上满是汗水,进入了群山之中,顿时,觉得山间的阴凉,翠竹的枝叶上沾满了清霜,青松的扇盖上积满了白雪。人感到寒气袭人,冷得骨头都觉着疼痛。实际上,山里,既没有霜雪,也没有寒风。
第二首诗,说的是,起初,夜寐,听到屋外的声音,怀疑是下雨了。但是,待到清晨起来,出门一看,才发现天空晴朗。原来昨夜的声音并非雨声,而是湍急而下的山泉发出的水流声,一整夜响个不停。顺流而行,发现山下的溪水,由于水路宽平,就不再像在山里那样,流水被曲折的水道引发出咆哮了。
第一句,写诗人夜宿山寺,听到屋外水声,初疑夜雨,待天明,才知没有下雨。一个“疑”字,暗示诗人当时没有进行实地观察。“夜雨”的判断乃是出于推测,这就为之后“忽朝晴”三字留下了悬念,把握得极有分寸。
“夜雨”的错觉来自第二句“乃是山泉终夜鸣”。原来,搅扰诗人一夜清梦的,是奔流而下的山泉。泉水汹涌泄下,冲击山石,终夜响个不停。在睡意朦胧中,诗人产生了误判,虽然,这是罕见的现象,但是,却符合生活的真实,这一句是符合逻辑的。
第三句紧承上句,进而,描写出山之后的山泉在山中“终夜鸣”的原因,那是因为水道弯曲不平,故而,潺潺作响。这一句说山泉“流到前溪无半语”,那是因为河床变得宽阔平坦,水流通畅,毫无阻拦,遂静寂无声了。可见,由于所处环境的改变,同一种事物可以有截然不同的表现。
末句“在山做得许多声”,是诗人针对上述事实所发的议论。讽刺辛辣有力,针砭有的放矢。从字面上看,诗人讥讽的对象是山泉,其实,弦外有音,别有深意。它讽刺了那些在做官前,指点江山,高谈阔论,慷慨陈词,忧国忧民,但是,一旦,掌握了权力,有了一定的地位,就与其他昏官一样尸位素餐、毫无建树了。这首诗说明很多官员成了既得利益者,做官当老爷,把自己曾经的抱负和群众利益抛于脑后了。
“流到”二句,指前溪水深宽阔。不像在山里因溪流曲折而易致冲激作声。唐代大诗人杜甫《佳人》,诗曰:“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与这首诗的含义相近。后人因把“在山”、“出山”比喻在野、在朝。
灵鹫禅寺,又名宝积善院。位于江西省广丰县永丰镇东北三十六公里的社后乡灵鹫山下。僧明道、智开创建于唐元和年间(806—820).宋、明、清,几经废兴,规模达九栋十三厅。寺僧百余人。现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斋堂、寮房登。有僧驻锡。曾被列为江西省十四座重点佛教古寺之一。
这首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它采用了传统的“比”的手法,借事寓意,以物比人,构思十分巧妙。叙述与议论有机结合,使议论立足于具体事实的基础上。语言平易近人,笔调幽默轻快。
2022年6月9日6时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