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犹开最小钱——杨诗欣赏之八十三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古往今来,擅写荷花荷叶的诗人比比皆是,如盛唐诗人王昌龄《采莲曲》,诗曰:“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采莲曲》,诗曰:“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中唐诗人李绅《重台莲》,诗曰:“绿荷舒卷凉风晓,红萼开萦紫莳重。游女汉皋争笑脸,二妃湘浦并愁容。自含秋露贞姿结,不竞春妖冶态秾。终恐玉京仙子识,却将归种碧池峰。”晚唐诗人李商隐《赠荷花》,诗曰:“世间花开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荷叶》,诗曰:“池面风来波潋潋,波间露下叶田田。谁于水面张青盖,罩却红妆唱采莲。”南宋初年女诗人朱淑真《新荷》,诗曰:“平波浮动洛妃钿,翠色娇圆小更鲜。荡漾湖光三十顷,未知叶底是谁莲?”清代大臣、皇商曹寅《荷花》,诗曰:“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湖边不用关门睡,夜夜凉风香满家。”
既擅写荷花,又擅写荷叶,且,写得特别出色的诗人为数却不多。而,杨万里先生则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我阅读杨诗多年,对诚斋先生的荷叶描写,佩服和崇拜得五体投地。
有一年,秋凉的晚间,诚斋先生外出散步,看到荷池里的荷叶,心为所动。遂写下了《秋凉晚步》,诗曰:“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
“秋气堪悲未必然”,秋天来临,除了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的一面,还有秋风萧瑟,秋色凋零的另一面,特别是到了暮秋时节,天气转凉,树叶飘落,天地之间一派肃杀景象,让人伤感让人愁。这种悲秋的情绪在文学作品里多有反映,如唐代大诗人杜甫《宿府》:“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唐代诗人戎昱《戏题秋月》:“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北宋诗人张耒《夜坐.庭户无人秋月明》:“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轻寒正是可人天”,初秋,离开暑热,进入了轻寒,正是令人惬意的天气。这种时令,青枝绿叶,花团锦簇,艳阳高照,金风送爽,是人们出游的好辰光。不少人家扶老携幼,全家外耍。此时此刻,秋色之美远胜于诗人所要讴歌的,与画家所要描绘的,叫人忍不住将一声声的赞美付与柔柔依依的秋风里。
“绿池落尽红蕖却”,此时,虽然绿色池塘里的红色荷花与翠色叶盖都已经落尽了,仅仅剩下一汪空空荡荡的池水,泛着清波碧浪。一个“尽”字,一个“却”字,写出了荷花荷叶全部凋零了,不复以往枝繁叶茂的景象,颇有点教人感伤和悲悯。但是,诗人还是在寻寻觅觅,搜搜找找,并没有沉湎于香消玉殒的悲戚和痛苦之中。
“荷叶犹开最小钱”,虽然,池塘里的荷花荷叶已经凋谢,但是,经过诗人的细细搜寻,无意之间,突然看到池塘中又有新长出来的小荷叶。尽管,它们外形像小铜钱一般大小,还有可能会在深秋时节枯萎,但是,在眼下,它们却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竭力地绽放它们的新生,诗人从它们的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刚毅和坚韧,这也是诗人不为秋天悲伤的根本原因。
这首诗中,诗人所流露出来的感情与刘禹锡《秋词》里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所表达出的精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四季轮转,物有盛衰,这是自然之理,本无悲喜,只是人们触景生情,景情交融而已。人们的悲欢哀乐,与不同的人生际遇有关,也与看待生活的角度有关。从诚斋先生这一首诗里,人们不也是能够看出某些端倪了吗?
2022年6月6日17时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