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阿谁见破妙功夫——杨诗欣赏之四十二

(2022-05-18 11:39:35)
标签:

文化

     /朱成坠    

南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九月,杨万里奉召还临安为秘书监。冬,以焕章阁学士衔,充金国贺正旦使的接伴使。杨万里从临安赴淮河,迎接金国使者后,回返途中,赋诗数首,其中,有一首名曰《微雨》的七绝小诗,诗曰:“要知微雨密还疏,空里看来直是无。不被波间三两点,阿谁见破妙功夫?”

诗的大意,浅显易懂,不甚费解。说的是,要知道小雨悄悄地下着,雨势由稠密渐渐地稀疏了。朝天空望去,简直没有丝毫的雨丝。水面上虽然有着两三条波纹,但是,实在是太细小了,非常不容易被人们瞅清楚,老天爷这种奇妙的功夫又有谁能够看得穿呢?

在这首诗的前面,还有一首诗与之相得益彰,可以互为补充。借以深入理解诗意。那首诗名为《小舟》,诗曰:“竖起青篙便是桅,片帆挂了即帆开。渔郎袖手船头坐,一叶如飞不用催。”不要说诗意,就是诗名,也能让人思绪万千,浮想联翩,小舟与微雨,搭配得天衣无隙,合丝扣缝,恰到好处,精妙绝伦。至于诗情画意,那就更不用说了。

微雨是一首状景摹境的诗篇,对大自然的落雨现象,竭尽临摹之能事,通过一幅幅的实境,加以细致详实地素描彩绘,给与世人以真切诱人的动感。一步步地吸引人们的眼眸,使之入得彀中。诗里的画面极其优美俊秀,让人们看到的是:竖起了青竹做成的桅杆,张起了高高的篷帆,遂后,乘风启航了。撑船的渔家,袖着双手,坐在船头,只须随意地把握船舵。然后,任由船儿自由地航行。船儿像一叶扁舟,飞一样地行驶着,根本不用人强制地驱驰。

阿谁见破妙功夫——杨诗欣赏之四十二

晚唐诗人李商隐也曾经写过与南宋诗人杨万里同一诗名的诗歌,其诗曰:“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此诗前两句写傍晚前后,微雨刚落不久的情景。全诗摹写入微,绘形绘声,通过多方面的刻画,传达出微雨的内在神韵。其绝妙处在于从虚处着笔,避免从正面铺写雨的形态,只是借人的感受作侧面烘托,显得非常灵活而新鲜。

李商隐的诗与杨万里的诗,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只是采用的形式和选择的角度有所不同。李商隐采用的是五言绝句,杨万里采用的是七言绝句。李商隐选择的角度是,借助微雨的形态,表达夜深人静之时,室内的灯火闪烁不定,离窗很远,依然能够感受到微雨的冰凉,仔细地聆听,还能够听出从空旷的院子里传来的轻微的淅沥声。这首诗,体物传神,刻画入微,虚处落笔,雨中有人。朦胧迷离,似愁绪,可意会,不可言传。全诗不着一个雨字,只是借助周遭相关的事物以及人的主观感受来表现微雨的形态,效果却是极其成功的。

杨万里选择的角度是,微雨的密与疏,从而展开笔墨。他极为认真地向人诉说微雨是极其纤细的,不经意间,稍稍疏忽,就可能把濛濛细雨当作蒙蒙雾霭,水面上那粒粒的雨点,只不过两三颗星滴,非常容易被人们忽略,当成无雨的状态,这种奥妙,又有谁能够看破呢?看破的,又有谁能够说破呢?

诚斋先生于此处,故作玄虚,摆了一个假设的疑问,让世人去揣测,自己却不直接说明,这端地为难他的读者了,倒过来,却也为难杨老夫子自己了。读者弄不明白,云里雾里,还不是误了对于杨诗的理解和诠释吗?这就是所谓的:“机关算尽太聪明”,“聪明还被聪明误”,真的是笑掉大牙了!

2022518112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