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倩孤松掩醉容——杨诗欣赏之二十四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秋天是美好的季节,也是丰收的季节。那么,在诗人杨万里先生的眼中,秋天又有着怎样的景象呢?
下面,笔者撷取诚斋先生的《秋山》,作为赏析的对象,加以学习和解读,以期获得些许心得。我从《杨万里诗文集》中,选得不同年份写作的两首《秋山》,对比着体悟。
其一,诗曰:“梧叶新黄柿叶红,更兼乌桕与丹枫。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三四峰。”
其二,诗曰:“乌桕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
诗的大意,其一是,梧桐的叶子刚刚黄了,柿树的叶子也跟着红了。红了树叶的还有乌桕树和丹枫树。虽然,山间的秋色萧瑟寂寥,却也能装点出锦绣的三四座高峰来。
其二是,乌桕树平生就像一个老染工,但,也有犯错的时候,它误将自己像铁一样的黑褐色染成了猩红色。小枫树一夜之间好似偷喝了醇醪,却倚靠着孤松,来掩饰自己醉酒酡颜的样子。
秋山,好大一个题目啊。详细描绘,难矣;小巧摹临,则易。巍峨,高峻,穿云,雄拔,山之特征也。但是,诚斋先生视而不见,真的是看不见吗?非也,诗人的视角和诗思根本不在于此。秋之山,绚丽在哪里?在于色彩斑斓缤纷。斑斓缤纷者,唯在秋之树也。秋山之树,多乎其多,遍及峰峰岚岚。愚者之浅见,痴者之劳神,皆无功之为也。取乌桕,邀红枫,倩孤松,少少许足敌多多许。借秋树之粲,状秋山之秀,诚斋先生工于诗,略见一斑矣。
乌桕,为何能够成为染工?这只是一个假设而已。在染工二字的前面还缀加了一个“老”字,用得甚妙。“老”,说明染工的技艺必定超群,经验必然地道。但是,殊不知,“老”染工竟然也会出现颠倒用色的低级错误。本打算用“铁皂”,却错成了“猩红”,这并非粗枝大叶,技艺不精所致,实乃输于其它的树木逢秋而凝透,慌急而使然。由此可见,笔到趣出,意韵横生,此乃诚斋先生之神笔也。
虽然,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秋山,但是,它们落墨的角度却有所不同。前一首,着重通过梧桐、柿树、乌桕和丹枫的树叶变化,写出了秋天的萧索,尽管这种衰微带来的是“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情景,但是,却也点缀出西湖依旧锦绣的秋天风光。后一首,侧重描摹乌桕和小枫的色泽演变,乌桕树由于自身的色变,由“铁皂”变为“猩红”小枫树也由于天气变化,容颜由绿色蜕成了丹红色,好似偷喝了美酒,醉得不成样子了,东倒西歪,前仰后合,依偎在孤零零的老松树旁,企图借着松树的浓荫遮蔽自己难看的醉态,尽量不让它者瞧见,以防外界的诽议和嘲讽。
虽然,在这两首诗里,诚斋先生没有直接描写深秋山上的红叶,但,细细想来,他却把深秋之际,漫山红遍,层林浸染的景色,栩栩如生地活现在我们的眼前了。
这种写作技巧就是拟人化的笔法,把树木比作人,用人的动作行为,表达出人的心理活动,让人看了也发噱。诚斋先生用于此处,驾轻就熟,恰到好处,叫我辈不得不佩服至极。
第二首《秋山》是组诗中的一首。另外一首,诗曰:“休道秋山索莫人,四时各自一番新。西风尽有东风手,柿叶枫林别样春。”
2022年5月6日11时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