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引进火车时

标签:
历史文化 |
文/沈 栖
19世纪初,伴随着蒸汽机的发明,人类进入了工业革命的时代。
这个时代发轫期的最为显著的标志便是火车的诞生。1815年,英国一份政府公报中,就“蒸汽机的新应用”介绍说:“今后一段时间,在利兹将有一部蒸汽机被安装到车轮上,借助一个巨大的齿轮,让它在轨道上运行。”1825年9月27日,斯蒂芬森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旅行者号”蒸汽机车,装载90吨货物和450名乘客,以时速20公里的速度,成功完成了第一次火车运行。
火车的出现,在欧洲普遍受到欢迎和赞誉,且旋即推广。半个世纪后,它被引进中国,却屡屡遇到清政府的质疑、诅咒和反对。1874年,李鸿章入京,向总理衙门提出修筑铁路的建议,廷臣目笑存之,会议不置可否,乃请于奕訢先办清江至北京铁路。奕訢心以为然,但要由慈禧定此大计。后刘铭传再奏,也阻扰于时议。1889年,醇亲王奕譞拟筑天津至通州铁路,而朝议相违,叹曰:“决理易,靖嚣难!”朝廷官员说:火车一过要惊动龙王、地神及祖坟,甚至提出:“华夏不逐利,靠礼仪治天下”。连曾国藩也说:“听任创办铁路,则车驴任辇旅店脚夫之生路穷矣”。我国修筑铁路从李鸿章最初提出到慈禧最后同意经过了17年时间。
针对大多朝臣反对修筑铁路,郭嵩焘有言:“一闻修造铁路,痛心疾首,群起阻难,至有以见洋人机器为公愤者。”近读两则笔记即为这方面的记载。一是民国时期徐珂《清稗类钞》:“英人杜兰德于同治乙丑七月,以长可里许之小铁路一条,敷于京师永宁门外之平地,以小汽车(即火车)驶其上,迅疾如飞,京人诧为妖物。旋经步军统领饬令拆卸,群疑始息。”二是晚清文人葛元煦《沪游杂记》:“光绪元年,西人买马路一条,二年筑为火轮车。路旁围竹篱,中以五尺许方木横排。相离二尺许,上钉铁条二,连接不断。车用四轮,轮边中空外实,衔铁条以行,不致旁越。火车一辆带坐车八九辆,每辆约坐三十人。行时风驰电掣,瞬息往回,较轮舟尤速。”然而,这条铁路不久便被清政府以28万两白银买下拆除。
火车在欧洲视为工业革命时代的科技重大成果,广泛运用,引进中国后却被目为“妖物”,强行拆除,这堪为清末时期闭关自守的一个显例。清朝本是“马上朝廷”,习惯于以马车代步。即使出现了轿子,起初也是竭力抗衡。如《大清律例》中不仅严厉禁止满汉文武大臣乘坐轿子,还不准在满族人居住的内城设立赁轿行,(后轿子被列入“舆服之礼”而解禁,另当别论)遑论“迅疾如飞”“瞬息往回”的火车!光绪七年(1881),北方还出现了“马车铁路”的咄咄怪事,即:在铺设的铁路上,由二三十匹马和骡拉动上面滚动的铁轮子。火车在清末的遭遇完全反映出清政府保守的心理和愚昧的举止。
史载:李鸿章曾在庚子之乱后特为坐惯十六抬銮轿的慈禧修筑了一条从正定到北京的铁轨御道。在正阳门车站下车时,迎接她的是《马赛曲》。时人留下了一首“马屁诗”:“宫奴左右引黄幡/轨道平铺瀛秀园/日午御餐传北海/飙轮直过福华门。”慈禧仅乘坐了一回便“束之高阁”,12年后成为了孙中山的专车,后又由奉系魁首张作霖享用,直至皇姑屯被炸。
晚清时期,欧风东渐。洋务派、维新派提出“师夷长技”、兴我中华的主张,由此清廷将修筑铁路提上了议事日程。诚如民国史学家陈恭禄所言:“中日战后,(清廷)知其便于运输,而欲多所建筑,无如国内深受战争不良之影响,府库空虚,借款于外,赔偿军费,自无余力建筑大规模之铁路,上谕创立公司,召集商股,而应募者几无,遂予外国争夺之机会。”光绪二十一年(1895),直隶总督王文韶、湖广总督张之洞先后两次奏请修筑我国第一条铁路——卢汉铁路;光绪二十四年(1898),由江苏补用道容闳奏请筹办南北干线的津镇铁路,清政府均批谕以“官督商办”方式修筑之。
应当承认,当年清政府下谕“恩准”修筑铁路,为“清末新政”接纳西方先进“器物”打开了一个口子,但毋庸置疑,其初衷乃是为了便于镇压,“解饷调兵,瞬息可达”。有史学家由此推断:“没想到近三百年天朝,最后竟然因铁路而被颠覆。”此不失为的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