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抔黄土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我记得1966年如火如荼的文 革岁月,中国共产党曾经以毛 泽东主席的名义,向位于亚得里亚海边的“欧洲一盏明灯”的“阿国”发出了一封贺电,其中,就引用了“一抔黄土”的汉语成语,来形容帝国主义及一切反动势力。当时,我并不理解它的真实含义,查阅了词典才有所领悟。
一抔黄土,意思是借指坟墓。现在比喻不多的土地或没落、渺小的反动势力。此句成语出自《史记.张释之列传》,曰:“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后人,添上了“黄”字,形成了一抔黄土的汉语成语。
汉文帝时,廷尉张释之在处理盗窃汉高祖庙里玉环的案件时,与汉文帝发生了分歧。他不同意汉文帝灭门九族的惩罚,就只处死小偷一个人,他说:“偷一只玉环就灭门九族,那么偷走陵墓的一抔黄土该如何判决?”
张释之是历史上著名的法官。初涉官场时,任骑郎,相当于禁军军官,平时守卫皇宫,在骑郎任上整整干了十年,没有得到升迁,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事情。丞相袁盎知道张释之是可用之才,遂向皇帝推荐,张释之升任仆射谒者,级别、工资都有了相应的提高,不久,又擢拔为公车令。有一次,太子与梁王共乘一辆车入朝,行至司马门时,没有按规定下马步行,宫门卫士见是太子违反规定,都视而不见。张释之立即向皇上检举,建议处理。这件事惊动了皇太后。皇太后下特旨,敕免皇太子的罪行。张释之奉旨,才允许太子及梁王入宫。
这件事,使汉文帝很震动,觉得张释之确实不是平庸之辈,立即下旨将张释之升任中大夫,当年又被任命为九卿之一的廷尉,主管全国的司法工作,廷尉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院长。有一次,汉文帝出巡,车驾经过渭桥时,突然有个人从桥下走出来,惊吓了皇帝的车马,险些翻车。皇帝很生气,命人将这件事移交廷尉治罪。后来,皇帝问起处理结果。张释之报告说:已经作了罚款处理。皇帝大为恼怒,认为处罚太轻。张释之解释说:“法律是这样规定的,我不能不尊重法律而随意加重处罚。”文帝沉思好一会儿,才说:“你做得对。”
不久,又有人偷窃高帝庙中的玉环,事发被捕。张释之将小偷判处死刑,文帝又生气了,认为应将小偷全家处斩。张释之将帽子摘下来谢罪,然后说:“破坏皇帝陵墓才犯灭门之罪,如有人偷挖皇陵一把土(即取长陵一抔土),您将用什么法律加以惩处呢?”文帝禀告并请求太后同意,才批准张释之的处理意见。
由上可见,古代一些刚正不阿、法纪严明的官员,还是能够秉公执法的,并不是,一味按照皇上的意旨,任意处置和判决案件,扰乱纲常,草菅人命。汉代文景之治,就是与当时吏治的清明公正分不开的,为此,开创了几十年汉初的隆盛景象。为汉武帝大败匈奴,威震四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抔黄土,被后世文人时常用于诗词。如清代佚名《题真娘墓.一抔黄土占千春》:“一抔黄土占千春,装点湖山仗美人。却笑钱塘苏小小,累他名士互争墩。”
再如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青玉案.姑苏台上乌啼曙》:“姑苏台上乌啼曙,剩霸业,今如许。醉后不堪仍吊古。月中杨柳,水边楼阁,犹自教歌舞。野花开遍真娘墓,绝代红颜委朝露。算是人生赢得处,千秋诗料,一抔黄土,十里寒螀语。”
又如当代青年女作家安意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一抔黄土收艳骨,数丈白绫掩风流。”
旧时,有一句俗语,“何处黄土不埋人”,意思是,男子汉大丈夫人生一世,当立志报国,献身边疆。如果,光荣了,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随处的黄土都可以埋葬自己的骸骨,不必担忧死无葬身之处。有时,人们还会加上“青山处处埋忠骨”,与“何处黄土不埋人”,合成对句,表达男儿的赴死进取,纵横沙场的勇毅志向,真的是可歌可泣,令人钦佩!
2022年3月30日10时40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