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说俗语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世界各国都有俗语,它是人民群众在生活中创造,并在口语中流传,具有普遍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俗语是广泛流行的定型语句,简练,上口,形象化,反映人民生活的格言和愿望。俗语是民间流传的朴素语句,包括俚语、谚语及常用的成语。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古文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俗语使人们的交流沟通更加方便,且,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附带很强的地方特色。
俗语一词的来源,始见于中国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附诸少孙补写的《西门豹治邺》,文曰:“民人俗语曰:‘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这里的俗语,指的就是民间流传的说法。《汉书.路温郐传》:“故俗语曰:‘画地为狱不入,刻本为吏期不对。’”清末文学家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三回:“既是没才的这们少,俗语说的好,‘物以稀为贵’,岂不是没才的到底成了宝贝了吗?”现代作家丁玲《一九三一年春上海》之一:“那是因为‘主贤客来勤’。萧云几乎说出这句俗语来。”
后来,西汉宗室大臣、文学家刘向《说苑.贵德》和东汉大臣、史学家、文学家班固《汉书.路温舒传》中,都引述了西汉时期大臣、著名的司法官路温舒写给汉宣帝信中的用词,正式用“俗语”来指通俗、形象、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定型语句。《汉书.路温舒传》:“故俗语云:‘画地作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
俗语能够贴近生活。两淮马裕家藏本《俗语》一卷:谓俗语“不著撰人名氏。录古今谚语及方言,标其原始。凡经史小学诸书,皆见援据。其采自说部者,并各注书名於其下。虽释常言,而考证颇近於古。然如释大夫称主,引《左传》及《国语》,而《周礼》以主得民之文反不见引,则录传而遗经。又释郡君县君,然考汉武帝尊王太后母为平原君,平原汉郡,则封金王孙女号修成君,修成汉县,则封县君之制亦始於汉,是书仅载元品官,则引后而遗前。又论音韵,谓北人以步为布,为方音之谬,不知《周礼》注酺步可以通读。《春秋释文》蒲圃之圃一作布音,是四音且可并转,况步布之通为一韵,不过读有轻重耶。此由昧於古读,故未得通方之旨也。”
方言土语之中的俗语,很有兴味。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濡水》:“濡水......西北入难河。‘濡’、‘滩’声相近,狄俗语讹耳。”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史通.杂说中》:“所以晋楚方言,齐鲁俗语,六经诸子载之多矣。”现代学者朱光潜《艺文杂谈.(但丁的“论俗语”)》:“他(但丁)所谓俗语,就是与教会所用的官方语言(拉丁)相对立的各国人民大众所用的地方语言。”
俗语也指当地的习惯称呼。《红楼梦》第五五回:“这厅上也有一处匾,题着‘补仁谕德’四字;家下俗语皆只叫‘议事厅儿’。”
追根到底,俗语是熟语之一,约定俗成,广泛流行,且,形象精练。从广义来看,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但,不包括方言词、俗语词、书面语中的成语,或名著中的名言警句。从狭义来看,俗语是具有自己特点的语类之一,不同于谚语、歇后语,但,一些俗语介乎几者之间。俗语来源很广,大多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句、历史典故等有关联。
俗语,通俗易懂,非常能为人民大众所接受。交流、演讲、报告之中,适当地运用一些俗语,常常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作为语言文字工作者,学一些俗语,还是相当有必要的。
2022年3月20日14时20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