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鼎:尸谏殉国

标签:
历史 |
文/沈 栖
180年前,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兵败鸦片战争,与英国签订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今天重温这段历史,我们不能不深切缅怀尸谏殉国的王鼎。
王鼎,字定九,1768年生于陕西蒲城。清嘉庆元年(1796)进士,历任礼、工、吏、刑、户五部侍郎、军机大臣、直隶总督、东阁大学士。身为道光朝宰辅,他为官清廉,一身正气,在改革河务盐政、平反冤狱方面,实绩卓然,饮誉朝野。道光十七年二月初三(1837年3月8日),王鼎七十寿辰,道光帝亲书“靖共笃祐”匾相赐。
道光年间,中国面临的最大危机是来自英国的鸦片大量倾销,荼毒国民,白银外溢。朝野存在着“严禁派”和“驰禁派”的对峙,起初,道光帝是力挺“严禁派”,派遣林则徐虎门销烟。而作为林则徐的老师,王鼎则以其在统治集团上层的特殊身份,予以鼎力相助。不日,英国政府挑起鸦片战争,企图以武力获取谈判席上所没有兑现的利益。道光帝在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和琦善的蛊惑下,改弦易辙,倒向了“驰禁派”,并以林则徐为替罪羊,贬谪新疆。王鼎多次怒斥穆彰阿“妨贤”、琦善“误国”,屡屡劝说道光帝抗战,引起“上怒”。于是,于道光二十一年6月,命王鼎出署东河河道总督,解决黄河在开封决口的问题。
王鼎极为同情林则徐。为了使林则徐免于遣戍伊犁,以便日后释罪再起,王鼎又一次以重臣的身份上书保奏林则徐为河督,“襄办塞决”,协助其整治黄河。经过励精图治,治河工程以“财用之节,成功之速,前此未有”的实绩竣工。王鼎借此上书道光帝,保荐“林则徐襄办河工,深资得力”,且称“还朝必力荐之”。在投降派的捣鼓下,王鼎此举惜乎无果。
还在治河期间,鸦片战争已处于打打谈谈之际,等王鼎功成回朝,中方失败几成定局,对英和谈已接近尾声,签订《南京条约》在即。据陈康祺《郎潜纪闻》载:王鼎“侃侃力争,忤枢相穆彰阿”,上朝时,怒斥穆彰阿、琦善为当代秦桧、严嵩,并牵衣苦谏道光帝:“皇上不杀琦善,无以对天下;老臣知而不言,无以对先皇!”道光帝甩袍下殿,拂袖而去。五内俱焚的王鼎即刻向道光帝写下遗书:“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不可任,林不可弃也”,置夹衣中,于1842年6月8日(道光二十二年五月乙酉)闭门自尽于圆明园寓邸,享年74岁。王鼎的尸谏并没有改变清朝政府卖国投降的既定方针,81天后,即1842年8月29日签订了《南京条约》。
再说说王鼎尸谏殉国后的一些轶闻。穆彰阿即派其亲信、军机章京陈孚恩赶到王府,骗得遗书,并对王鼎之子王沆威胁利诱,称“代为改草遗疏”,随后,陈袖藏原疏缴穆彰阿邀功。道光帝轻信穆彰阿所言,只知王鼎是“暴病而亡”,遂下诏悯恤优抚,追赠太保,谥文恪,祀贤良祠。林则徐在戍途中惊悉噩耗,写下《哭故相王文恪公》诗两首,直抒心曲:“伤心知己千行泪,洒向平沙大漠风”;魏源则把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的王鼎比作同样尸谏的直臣史鱼(春秋时卫国大夫)、屈复(清代“关西夫子”)。
值得庆幸的是,在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王鼎纪念馆”在其故乡陕西蒲城成关镇落成,并矗立塑像。回眸这段屈辱史,人们绝不能忘却这位爱国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