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抹靓丽的暖色——读杨益萍散文新著《望湖斋笔记》
标签:
文化 |
文/沈 栖
上世纪80年代,我和杨益萍在华东师大夜大学同窗5年。毕业后,他相继在文化界、出版界和市文联担任领导职务,但还是抽暇写了不少散文,出版了《时光记忆》一书。退休后,主政本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依然笔耕不辍,时有散文见刊。日前出版的《望湖斋笔记》(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年3月)便是其近10年散文作品的结集。
通览杨益萍这本散文新著后,在我的脑际蓦然跳出两个词:“杂兴”和“断章”。杂兴,多是有感而发,随兴而谈,犹如碎片化的闪电;断章,多为刹那感悟,乘兴而至,宛似风雨前夕一流有层次的云片。前者可以化作心头敞亮的一丝怡悦,后者则成为了脑海盘旋的一道慧光。杨益萍的近百篇散文,既属杂兴,有雅有俗,有褒有贬,也类断章,亦长亦短,亦聚亦散。成熟的人生,莫过于捡拾起杂兴与断章,将它们集成一簇簇隽永的芬芳,投置于生活的溪流,氤氲起一片人间烟火,为自己的人生平添一抹靓丽的暖色。
有文学评论家称:散文可分叙事、记人、议论三大类,一个“情”字则是贯彻其中的“主轴”。《望湖斋笔记》均有所涉,且不乏佳构。
自五四开始,叙事抒情散文率先发展成为一种自觉的艺术创作和独立的文学形式,形成了以它为文学散文主体的新的发展格局。杨益萍散文基本上是延续了这种文体的一脉。其“纯”抒情散文偶有所作,绝大多数作品是一种以叙事为主而兼有抒情因素,将纪实与述感融为一体的散文速写。该书第一辑“往事记忆”这一特色尤为鲜明,作者撷取生活这部“活书”中的片段,从平凡琐事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兴,嚼出耐人寻思的人生味。如《防空洞里的琴声》昭示“美是无法禁锢的”,《一件外套的故事》呈现出“纯洁无瑕的人际关系”;《那一刻我们相逢无声》赞颂的是“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人”;《门锁的呼唤》呼唤“以宽容换得亲人间的和谐”;等等。在他的笔下,热情歌颂新生活、新人物的同时,即兴抒写自己由新现实所激发出的新感受、新激情,以及在新天地中蕴含的精神升华。
杨益萍结识不少艺术家、出版家、作家等文化名人,或联欢、或出访、或旅游、或拜望、或晤谈、或探病,零距离的接触,他写出文化名人精神风度的美,写出与之诚笃交往的情谊,写出他们之间可资纪念的往事,读之犹如饮酒进入微醺的境地。除了传神的音容笑貌,他还通过一些细节描写,展现其高风亮节。记人散文描写的都是他所熟悉的人,其表现形态有所不同,而德行则是相似的:柔中有刚、任劳任怨、自我牺牲、崇尚理想,以新时代生活为其背景,每每给读者留下了当代知识分子、艺术家的侧影。如第三辑“故人追忆”中的《贺友直与酒》,作者以这位画家“善饮”折射其人生,“看到世事变迁,感受温暖亲情”;第四辑“夕阳胜景”中的《与字典相伴的老人》,以白描文字展现出巴金、袁雪芬和汤晓丹“孜孜不倦、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至于追思丁锡满、赵昌平、丁景唐、郝铭鉴的篇什,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笔端带温的描写,将其最生动的个性特征突出地浮现在他的文章里,朴素自然,又不失流丽。
我是把该书第二辑“世事微言”当作杂文来细品的。杂文是以议论为主的文学散文,有着辩证的理论思维和情感形象有机统一的特质,表现为议论的形象化、议论的理趣化和议论的情意化。杨益萍的杂文以对社会人生哲理思考为精魂,但无理论的“灰色”形态,它同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实践经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跳动着形象、情感和趣味的生命和光彩。虽说杨益萍的杂文尚未臻于议论散文完美的艺术境界,但他的努力探索精神还是值得嘉许的。《标语中的人情味》对“最朴素最简短的宣传载体”提出了“文字凝练而蕴含人情味”的底线要求;《一把椅子》以实例诠释了从政者的诚信;《聚餐有感》通过老同学不同的生活走向感悟出相同的人生哲理;《我看低调与张扬》以辩证的思维看到两者的统一,“谦虚而不失风骨,厚道而不失棱角,两者是可以兼备的”;《修锅的联想》颂扬的是“把自己的心性和从事的事业融合在一起,心无旁骛,专注于此”的工匠精神。
我很赞同学长司徒伟智在该书跋中的评论:杨益萍是以精彩的见闻、独到的感受,经过回忆、整理一番,写下周边的好故事。希冀他继续为之,有更多的散文佳作问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