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教授的“晚拾旧忆”

标签:
文化 |
文/沈 栖
朱林兴教授长期从事应用经济学的教学研究,学识厚实,论著颇丰,如《中国社会主义城市经济学》作为全国首部城市经济学专著,曾获全国城市经济学会优秀著作奖。这位以思辨性见长的经济学教授还擅长写文笔清新、情思沛然的散文。继《桑穆随笔》《桑穆散文》,近日又出版的《晚拾旧忆》(团结出版社2021年4月),荟集了近10年发表的散文佳作,凡90篇。
《晚拾旧忆》,顾名思义是作者步入晚暮后对历经沧桑、几近尘封的往事追忆。这些忆趣事、寄闲情的文章,或许谈不上什么政治意义,但它是农家生活和乡村状况的实录,为观察、了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图景打开了一扇窗口,对当代人回望历史、陶冶性灵是有益的。
朱林兴上世纪40年代出生于沪郊原梅陇乡何家厍,在那里度过了垂髫岁月、豆蔻年华,对这片土地充满着特殊的情感,“看山望水忆乡愁”。虽说时代嬗变,那里早已是“旧貌换新颜”,甚或消失于地理版图,但生斯长斯的一山一水、一花一草在他的心灵深处难以泯灭。如被何家厍人誉为“母亲河”的诸阿浜的原始自然状态(《母亲河》)、作为村庄地标的北浜畔皂荚树数百年历史(《老家有一棵皂荚树》)、后宅湖一年四季调解气温所传递的神奇感(《后宅湖轶事》)、水桥头带给村民的实用和愉悦(《美在水桥头》),这些叙事散文采用速写、素描的形式,以一个个片断、剪影,从不同的视角敏锐地反映现实变化,散中见整,点中见面,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堪为这一时期“信史”的篇章。
我颇为欣赏《晚拾旧忆》第一辑“乡情绵绵”的系列性叙事散文。这些涉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耕社会的农事和农家子弟的艰苦生活的文章,以日常感兴、忆旧述感,每每捕捉牧歌般的情趣。诸如《拾柴》《割草》《麦钓河鲫》《夜浜扳蟹》《插秧记》《采野菱》《三个高价饼》,充分展现出自叙自剖、率性抒怀的特色。作者从自己的生活感受出发,率真表达喜怒哀乐,剖析内心的感情纠葛,坦露个人的志趣意向。这些叙事散文飘逸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彰显出浓厚的自叙传的色彩,这是作者对自己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生活的“反顾”。或闲聊家常琐事,或领略人生情趣,或回忆个人经历,或怀念师友亲人,并不流入消闲玩世俗套,而是以益人心智的知识、情致、理趣和自然美吸引读者。我甚至认为,朱林兴的《晚拾旧忆》中的诸多篇什是赓续了鲁迅《朝花夕拾》的文脉。
任何一篇上乘的散文作品都是本体与客体、表现与再现相融合的产物,偏重于客观纪实的叙事散文尤是如此,它必然打上心灵再创造的印记。朱林兴描述的“旧忆”不是素材的堆砌,也不是客观地抄录,而是通过主观熔铸,创造出典型情景,揭示出内在意蕴。他在文章中援引诗文、名言、民谣、逸事,用亲切的絮语、巧妙的解说、舒徐的笔调、平和的文字构建一种质朴明朗、情韵悠长的审美境界,使读者获得隽永的韵味和兴会。以景述情,托物言志。即使他笔下的雌性水牛“牛姐”(《童年“饭牛”记》)、“神猫”小花(《小花的灵异》)也都染上了自己的感情色彩,成为他抒发情思的艺术符号。
细读朱林兴的散文,在题材处理上显示出独特的观照方式和细致入微的体察能力。日常的农家生活在他的慧眼观照下,竟呈现出五光十色的本相,蕴含着丰富深切、耐人寻味的人生情趣。以情趣体察世象,从琐屑中写出感兴,并致力于创造一种柔和、新奇的情感氛围,笔端带温度,行文显风韵,这乃是朱林兴叙事散文之特长。《晚拾旧忆》除了叙事散文,还编入记人散文(第二辑“世情悠悠”)和议论散文(第四辑“世事闲谈”、第五辑“教育关注”、第六辑“著作评点”),限于篇幅,恕不一一赘述。
“杖朝之年”的朱林兴自云:“《晚拾旧忆》是我的收官之作。”我们恭祝这位资深教授体健笔健,在不断发表学术新识的同时,向社会奉献更多的散文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