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自我反思型作业的设计与分析[转]
(2012-08-16 10:32:39)
标签:
杂谈 |
分类: 它山之石 |
初中物理自我反思型作业的设计与分析
作业是反馈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巩固课堂内容的重要方式,是知识、科学方法、能力内化的必要途径,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为此,提高初中物理作业的有效性,成为一线教师备课过程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作业的种类
各种课型的课后作业之中,毕业班总复习课的课后作业设计难度最大,如何让学生感受虽旧似新,让笔者煞费苦心。笔者认为,这类作业每一题、每一问都应有明确的指向,学生通过完成精心设计的精典作业,求知欲被激活、潜能被挖掘、能力得以发展,方能称有效。
本文,笔者推荐“自我反思型作业设计”。在总复习的作业批改中,我们发现有一些题目不该出错,但部分学生却常错,且常纠常错,教师一点就懂,自己一做就错。为此,笔者换位思考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完成反思型自我评估作业,作业取材自一段复习时间内学生课后作业中易错的题,且将错误答案明确告诉学生,让学生自查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并通过师生互动式评估纠正。
1.对概念、规律理解不深刻,凭感觉解题导致的错误。
例1:根据密度公式ρ=m/V可知 (
解析:错选A、B、C的原因是:对“密度是物体本身的一种特性,不随质量、体积改变而改变”理解不深刻。只是简单地从数学角度理解公式ρ=m/V
,导致误解:质量增加了几倍,密度也增加了几倍,忽视了体积也随着增加的现实。应明确ρ=m/V只是密度的定义式、计算式,不是决定式。
分析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概念进行拓展理解,如比热容c =
Q/m△t , 热值q=Q/m ,
例2: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正确说法是
(
解析:错选A是因为对“牛顿第一定律”理解不深刻,如果物体原来是运动的,在不受力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可见,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错选C是因为对“平衡力” 理解不深刻,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物体原来是静止的,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物体仍然保持静止状态,在平衡力作用下,运动状态不会改变,因此D项说法也是错误的。
物体的运动状态指的是速度的大小、运动的方向,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改变指的是速度大小的变化或运动方向的改变。由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那么一定有受到外力的作用,且受到的是非平衡力,故B选项正确。
通过例2,应引导学生悟出:一个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一定受到力的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不一定改变。可见力与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不可逆的关系。
例3:两个鸡蛋对碰,一个破另一个没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解析:错选A的原因:不理解“两个鸡蛋对碰,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大小相同”。错选B的原因:不理解“两个鸡蛋对碰,相互接触面积大小相同”。错选C的原因:错选A和错选B原因的综合。
引导学生发现两个鸡蛋对碰,压力、受力面积、压强均相同,鸡蛋破与不破,决定于鸡蛋壳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强,两个鸡蛋对碰,破鸡蛋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强小于没破鸡蛋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强。
通过例3,应引导学生悟出: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大小相等;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受力面积相等;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受到的压强大小相等。物体是否被破坏,决定于物体表面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强。
例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解析:错选A的原因:对于温度、热量的概念理解不深刻,温度用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热量用来表示物体通过热传递方式所改变的内能,即用来量度内能的改变量。因此不能说“物体含有热量”。
错选B的原因:对于内能改变与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理解不深刻,如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它吸收了热量,但是温度却是保持不变,因此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可能不变也可能升高。
错选D的原因:对于改变物体内能有两条途径(做功和热传递)理解不深刻,物体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也可能是物体从外界吸收了热量,或者两种情况皆有,错在“一定”两个字。
通过例4,引导学生悟出: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一个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内能与温度变化是不可逆的关系。
(1)发现隐含条件能力弱,导致错误。
例5:小红从滑梯上下滑过程,感到越来越快且臀部发热,在此过程中,机械能
解析:错答“不变”或“变大”的原因:没有发现隐含条件“臀部发热”,“
发热”说明内能增加。“下滑”说明h变小,重力势能减小。“越来越快”即v变大,动能增加。可见重力势能在转化成动能的同时有一部分转化成内能,而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解析:错答“变大”的原因:没有发现“船”隐含着“漂浮”,即F浮=G物、G物 不变则
例7:用5N竖直向上的力去提放在水平桌面上重20N在的物体,则物体受到的合力大小为
解析:错答“15N”的原因:没有发现“5N提不动20N”隐含着静止状态,物体受到的合力大小为0N。
图1 |
(2)识图能力弱造成错误。
例8:如图1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6.5 V,
电压表V的示数是3.5 V,则L2两端电压是
解析:错答“3V”的原因是:识图能力弱,
错将电压表看成测L1两端的电压。
通过例8,引导学生悟出:分析电路要把复杂的电路简单化,遇到电压表看成断开(断开法)状态,遇到电流表、开关看成导线(连通法)连接状态,再判断用电器之间的连接的类型。①只有一个用电器工作,简称最基本电路;②串联电路;③并联电路;④混联电路。按上述方法分析可知,灯L1与灯L2串联,电压表的两个接线柱相当于人的两只手,双手抱住哪个用电器或电源,就是测该用电器或电源两端的电压,本题电压表测L2两端的电压。
(3)审题粗心造成错误。
例9:对比分析图2、图3,可知乙图中拉力F =
|
解析:错答“1N”的原因:审题粗心。虽然两张图所挂重物都是1N,但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方向不同,因此使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的拉力F大小是不同的。
通过例9,引导学生悟出:力学问题除认真审题之外,还要懂得用受力分析的方法,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对图2物体进行的受力分析
在自我反思型作业讲评过程中(与常规作业方式相比),可以观察到学生十分关注互动式的评价过程,两眼发亮,由于错解的原因是自己通过思考发现的,因此更有发言权和发言的欲望。这种复习课作业方式,强化了学生解答典型性和示范题的的技巧,实现练一题掌握一类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迁移、拓展能力,可以说,这样的物理作业是高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