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官棒打送礼人
(2013-05-07 06:10:18)
标签:
丰碑机遇婚姻常侍顾协一文化 |
分类: 说史 |
高官棒打送礼人
在魏晋南北朝的南朝,宋齐梁陈四家在不是很长的时间里,走马灯似的交换着政权。交换到第三家的时候,也就是“萧梁”时期,出了一位着实让人不可思议的清官,名叫顾协,其清廉最大的特色就是棒打宫里人。
那时候的顾协正担任中书通舍人,需要时常皇帝左右,能够直接代皇帝发布诏令,有时候甚至会分管有关部门的政务,可谓是权倾朝野。由于顾协文字功夫极其的高深,所以他在任这一职务期间做的非常的出色。朝廷每一次颁布诏令,都必须要经他审核把关,有很多都是他自己直接负责起草或主持撰拟,因此深受皇帝的器重和赏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很多人就动了巴结的念头。当时送礼的人很多,但没有一人能够送礼成功。最悲催的那位,就是被打得那位,是他的门生。据史书记载,当时他的一个门生想通过求他来谋得一份差事。虽然他很清楚顾协素来廉洁清严的作风,因此送礼非常的小心。厚礼不敢备,只是试探性地送去了两千钱。万万没有想到两千钱便把顾协给激怒了,剩下的就是“悲剧”了。顾协当即令家人动手,把这位门生重重打了二十大板。这事迅速传开以后,众人个个不得不顾及自己的屁股,因此再也没有人敢向他送礼行贿了。
年少不凡
顾协,字正礼,是南粱吴郡吴县人。他为人正直,性情廉谨,而且好学不倦,文笔功夫极其的厉害。在长达几十年的仕途生涯中,他先后多次担任记室参军、参军、左常侍、中书通事舍人等秘书官职。为官一生,清正廉洁,在贪官辈出的中国官场中,显得格格不入。但是不论何时提起,众人都交口赞之。
顾协小的时候,非常的不幸。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于是在不得已之下,他母亲只好带着他回了娘家。顾协的外公张永当时是国家的重臣,也是一位很有为的官员。是著名的南朝“张氏五龙”之一。因此在外公家长大,对顾协来说影响非常的大。
因为张永的缘故,家里上上下下的孩子,都要读书。顾协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幸运的开始接触到了书本。可能是天生的一种秉性,顾协每看到书就非常的高兴。因此他学的非常的认真,在加上过人的天资,很快他就能写出很不错的了。
有一次,他的外祖父张永带着他和他的一些表兄弟一起到虎丘山游玩。游玩在山道林野中,大家都兴致勃勃,十分开心。忽然,张永看见身边才只有七八岁的小顾协一脸凝思。于是就抚摸着他的头问道:“顾协,你在想什么呢?”顾协抬头看着外祖父,说:“儿正欲枕石漱流”意思是说,我正想枕在山石上,用泉水来洗漱呢。张永听罢,不觉一怔,然后长叹道:“顾氏兴于此子”顾氏要因为这个孩子而兴盛起来。
稍微大些之后,顾协读书更加的勤奋,博览群书。因此他的一手文章也写得越来越漂亮。当时的大文人、朝中重臣、尚书令沈约读了他的文章后,慨叹道:“江左以来,未有此作。”东晋以来的二百余年,我就没见过这样好的文章,可见顾协之文笔水平。
一生仕途
当时的中国,科举还没有开始,依然是察举制。因为顾协的才气,在当时非常的有名,所以很早的时候就被举为秀才,不久之后,他便步入仕途。
尽管当了官,但顾协仍然坚守志操,一身清贫,不贪贿、不奢侈。
梁武帝时,朝廷下诏要求选拔贤能之士。顾协在湘东王的手下做参军夺,掌管秘书工作。湘东王非常赏识他的才华,于是便极力的向皇帝推荐。在皇帝面前推荐道:“臣闻贡玉之士,归之润山;……臣识非许、郭,虽无知人之鉴,若守固无言,惧贻蔽贤之答。昔孔愉表韩绩之才,庚亮荐翟汤之德,臣虽未齿二臣,协实无惭两士。”长长的一段肺腑之言,给顾协敲开了入驻中央的机遇。听到一方重臣这样的推荐,梁武帝便采纳了湘东王的举荐,下令召拜顾协为通直散骑侍郎兼中书通事舍人。
后来,他又陆续担任过步兵校尉、守鸿肪卿、员外散骑常侍等要职。先后在这些职位中,任职16年,73岁时不幸在任上去世。因为一生清贫如洗,去世之后,竟然连用来入睑的被子都没有。梁武帝闻听后万分感慨,不禁恰然涕下,亲笔为他挥写了诏书:“员外散骑常侍、鸿肪卿兼中书通事舍人顾协,廉洁自居,白首不衰,久在省阔,内外称善。奄然损丧,恻但之怀,不能已已。旁无近亲,弥足哀者。”为官能让皇帝亲笔写诏,着实不易。
本来很早的时候的时候,顾协的母亲就给他定了一门亲。她的妻子,便是她的表妹,他舅舅的女儿。当然这是近亲结婚,可是在中国漫长的宗族发展史中,这非常的正常。
正在他准备结婚的时候,一个人把他拉扯大的母亲去世了。顾协非常的悲痛,处理完母亲的丧事之后,他便再没了娶妻之心。于是就把婚期解了,再也没有提。后来可能是因为他工作一直都很忙的缘故,或许还有其他的原因,他一直都没有娶妻,几十年宦海,孑然一身。
到他60岁的时候,已经到了花甲之年,娶妻的心思更加没有了。可就是在这个时候,他解决了他的个人问题。原因时为什么呢?当年那个她准备娶,却没有娶的女子还在哪儿等着他。两人都已到夕阳的年纪,才终于走到了一起。
魏晋南北朝是个极乱的年代。在这样的年代里,政权在一直更迭,人心在不断的交替,世间的正义道德几乎已经丧失殆尽。你可以看到很多魏晋南北朝文人间很多极有骨气的事情,人称魏晋风骨,殊不知那些人,有大半都是被逼入山林的。在这样的世道中,他依然坚守只有避入山林的气节,着实不易。
毫无疑问,这样的官员是很少的。他的很多作为确实很迂腐,很不近人情。但是他的这份迂腐,恰恰又正是他伟大之处。能在小事中坚持大“道”,着实不易。在鱼龙混杂的年代里,他给后人留下了一座道德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