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的“坐场”
(2012-05-12 00:43:54)
标签:
讲座少年中国说洪波曲诺贝尔奖教育 |
分类: 杂谈 |
这个词是在上了大学之后才知道的,以前真没听过。去年初到大学,总是在学长们的口中听到这个词。但是一直都不能理解,好好的讲座怎么就必须特意的找人去听呢?
奇怪之下的我,打来百度,查查这个“坐是个什么意思。不料百度来了这么一个解释:1. 供人坐的地方。 郭沫若 《洪波曲》第三章一:“它是 长沙 的一家有名的老教门馆子,据说门面坐场一点也不讲究,然而所做的菜是好得不能形容。” 2.坐场就是开会时专门找的一大堆人去当观众,而一点儿实际意义都没有,坐场时,大家都在忙自己的事,台上的自说自,下边的人盼着散会场”前者好像与我说的坐场没什么关系。后者好像很贴切,但是就语句来说,实在不敢恭维。不过,从百度出来这个词的解释,我还是很难理解的。看来这个词并非我校的专利,而是共有的特色。
这种成为一种共有的大学校园现象,实在是可悲。一般来说,讲座的上座率低,原因只能有两个:一,讲师的能力太差;二,学生实在不想念。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对此注意观察了不少,发现了一个令我很难过的现象。这两种原因都存在。
有些老师,组织一次讲座,真的不知道是什么缘故。准备不是很充分,而且用语也很是难以让人“理解”。就像是交代差事,应付任务一样。那几张PPT,坐下就说了开来,实在的东西不会讲出多少,整个会场死气沉沉。彻底的改变了我对讲座的认识。当然这种现象只是存在,并不是所有,确实有不少老师,本身自己的学术研究就很到位,所以讲座一般都很见水平。但是上座率,同样很是萧条。这就是学生的原因了。大学生们宁愿呆在宿舍里玩游戏,也是不愿听什么讲座的。所有的学生,一个学期就是在混的,只有最后的半个月,才是真正的学习期。都只为考试不挂二努力。有些学生,直接就挂吧,补考的时候要简单的多,没事。除了这一段时间的学习外,正常的课都听下来的属“凤毛麟角”,至于课外的什么讲座,去你的,没那闲工夫。还不如宿舍睡觉呢!
也就是因为这些缘故,很多的讲座观客实在少的可怜,学校也就被逼着发明了这个办法。这个办法很难说,要是夸,真想不出写个词;但要骂,确实真的不应该。确确实实,那里真的可以学到不少的东西,不论讲座的水平高低。那么这个原因,归因到所有的学生身上吗?看似应当这么干,但是面对一个全国几千万大学生的普遍现象,难道只是学生一方的缘故吗?
这个往深了说,还是那个老生常谈的教育制度问题。现在几乎每一个上了大学的学生,都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完全就打不起一点一丝的自主学习的劲,怎么回去如饥似渴的去主动听一个无关的讲座。而真正的悲剧就在这个时候。渐渐的在大学里才感觉到,这个年华是真正出成绩的时候,但是悲剧的教育已经是我们麻木。如果将高三的那股子劲,留在大学,到底会出现什么奇迹,真的不可估量。说不定,中国的诺贝尔奖,早就拿到了。因为,那样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每年都有人在喊,但是怎样的努力,好像都是徒劳。与我们村里相比,城里的孩子好像开了更多的课,好像可以见识更多的东西。但是完全相同的就是考试后的大排名。其他的都是假的,只有分数才是真的,成绩才是硬道理。为了成绩,家长不知会想多少办法。试问,有几个家长会考虑,孩子应该玩什么了?
真正的教育,是一个玩的教育。人类创造的那么多的知识,不是为了难住谁,而是为了方便谁。这有真正的理解这个东西可以干什么,这个东西对他什么有帮助,这个东西激起了他的好奇。带着这样的想法,自然过程会很轻松,也自认会学得很好。
但是,话说来容易,真正冷酷的现实,谁可以改变?这样的教育思维不变,估计“坐场”这个词还得延续很多很多年。而很多很多念得延续将会带来什么?几乎连想都不敢想。同作为青年,你敢说你强于他国青年吗?我不敢。
这时,又想起了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如今的教育,教育出来的青年,真的可以雄于地球吗?
无奈的“坐场”,中国教育的“悲剧”。逼着学习,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一个个都是温室里的蔬菜。有的甚至是涂了催熟剂的产品,这样的教育栽培,难道就没人发现吗?有,而且很多。几乎每一个处在教育环中的人都知道。但是,谁改?怎么改?不知道,没人愿意其担风险。一代代的孩子,就这么被“逼着”长大。我只能说一句“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