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会听了一堂物理公开课,在讲解关于变压器的磁漏问题时,黄老师给大家举了一个“传话游戏”的例子引入。我当时就回想了好多自己平时讲课的事情。我觉得,如果我来安排这个课堂,肯定让孩子们先传一遍话,然后再讲课。很多情况下,这样做的结果是,从热烈的游戏到枯燥的知识,学生反而更难去适应了。
所以,我觉得自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把学生当小孩了,总是把一切鸡毛蒜皮的知识过多阐释。往大了说,就是把自己的思考方式强加在了课堂上,强加给了学生。我忘记了,其实学生才是课堂的主导者。
课堂以学生为主导,意思就是要时刻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的感受和学生的心得体会。既然只是讲给学生去听、去掌握的,那么教师就应该在备课的时候就学会换位思考,去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我是学生,我会对这样的课堂设计感冒吗?我会被老师的游戏环节所吸引吗?我会死死跟随老师的讲课思路吗?
教师只是学生和知识对接的一个桥梁。但教师容易形成一个很常见的错误思路:无论是知识还是心理疏导,都根据“自己想教给学生什么”来安排课堂,而忽视了“学生想学什么、想怎么接受”这个主观问题。比如我,虽然我很想告诉他们外面世界的精彩、刻苦勤奋的必要、良好习惯的难得,但是却没有充分考虑新疆独特的民族大环境、孩子们成长的小环境、他们受到的网络或者舆论的影响等等等等。
该如何去做呢?那样就牵扯到了课堂定位和结构设计。在一节优秀的生物公开课上,我注意到,老师在给学生讲体循环和肺循环时提问,如果你是一个红细胞,你会怎么走?这个巧妙的问题,一下子就提起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这不仅仅是一个提问,更是一个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主动解决的好方法。我自己都是红细胞了,我得看看怎么走啊,这个循环路线就是我的事儿了。再接下来,老师就会容易通过学生回答发现学生的知识掌握欠缺。这样一个结构设计下来,由“老师-学生-老师”变成了“学生-老师-学生”,课堂的定位从学生抓起,自然而然不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或“幼稚”了。
所以,要想让自己的学生学习的更好、更快乐,就一定要以学生特点和需求为课堂设计的立足点。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有教无类”一说。真正接地气的教育,就是要求师者根据学生的“类”来设计老师的“教”。做好了这一点,还会有教不会的学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