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樊登讲论语下》读书笔记5.17

(2022-05-18 21:05:15)
分类: 读书笔记

《樊登讲论语下》读书笔记5.17

2022.5.17

1.言不可不慎:说话要有理有据。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陈子禽就是陈亢,他不是孔子的坚定追随者,总是怀疑孔子。他可能跟子贡比较亲近,来跟子贡说,你也太谦虚了,推崇孔子是因为敬重他吧,难道孔子还能比你更贤能?”

子贡的回答很不客气:一个人聪明不聪明,一句话就显现出来了,你问的这个问题非常无知,今后不能说这样不慎重的话了。夫子的境界我们不可触及,就如同不能踩着台阶升上天穹一样,我们追寻夫子都应该知道,夫子治理国家,想树立礼乐,就必然能树立起来;只要他愿意引导,百姓就会听从他的指挥;他要安抚远处的百姓,他们就会过来;他一旦动员百姓,人们都能跟着他齐心协力的做事。他活着的时候,荣耀于世,他死的时候,能令天下哀恸。这样的人怎么能有人比得上呢?

2.允执其中:团队运转依靠制度保障。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地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锦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这是尧传位给舜时说的话。天命按照次序排列,现在轮到你继承,你要真诚公允的执守中正之道。如果你统治之下,天下的百姓过上过不上好日子,灾难降临,天命将天命赋予你的禄位也将会终结。舜跟禹也这样交代。

商汤说,我小子履,用玄牡庄严的祭祀,光明正大的昭告天帝。对于有罪的人,不敢要求赦免,在上天面前无以遮掩,逃避,我不能欺瞒您,您心里一清二楚,我自己做错事,跟其他人没有关系,不要影响黎民百姓,您就责怪于我,只要是治下的臣民犯的错,都是我的错,周朝有大量的封赏善人,逐渐变得大富大贵,就算是周文王、周武王的亲戚,也不如仁人重要,如果百姓有过错,都在我一个人身上。

君王要想把国家治理好,需要谨慎的去研究制定度量衡,需要有严格审慎的法律,还需要完善组织制度,处理好任命与罢免官员等工作。这些都做好后,国家的政权才能够运转顺畅。

周亡汤以后,并不会把前朝的贵族遗民灭绝,要好好的安置他们。(有些观点认为,商朝灭亡以后,很多失去封地的人为了获取资源,在社会生活中进行交换贸易,这是把做生意的人称为商人的一个重要原因。)把隐居的贤能之人选拔出来,为国家做事情,把那些事情做好了,自然民心所向,四海臣服,国泰民安。

国君治理国家比较核心的事情:民、食、丧、祭。得重视人口,重视民生,国家才会兴盛;民以食为天,社会的食品安全与否,人民是否吃饱穿暖,这是百姓安居乐业的基础;对待丧礼是否认真,人死了以后有没有安葬;要重视祭祀的礼制与要求,其代表着对上天与鬼神的态度。

除了这些,国家治理还应该宽、信、敏、公。国君待臣民宽厚,就能够得到臣民拥戴;国君与臣民相互信任,臣民就愿意承担社会责任;国君政令得当,臣民就容易做出成绩;国君赏罚分明,分配公允,臣民便会心悦诚服。

3.五美四恶: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废?”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得仁,又焉贪?君子无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士,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事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于人,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子张问孔子说,怎么做才能够从政,当一个合格的官员?孔子说你要尽力做到五美,远离四恶。

子张问什么是五美?孔子说,君子能够给社会带来很多好处,又不浪费、损害社会资源。给民众宽松的政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改善社会治安,让民众安心工作,兴修水利,减少赋税,激发民众的工作积极性等,做这些有利于民众的事情,民众生活改善,社会繁荣,国家财政便会丰盈起来,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共赢的社会发展体系,国富民强便是惠而不费。让民众努力工作,但他们并不抱怨,这就要使民以时。想要得到一些东西,但不贪心。当人们追求的是精神财富,追求的是做有益于社会的事,又怕什么贪呢?不管人多少,男女老幼,或者势力大小,都不要怠慢,这就是泰而不骄的表现。穿衣戴帽要端正,仪表堂堂,目不斜视,庄严的样子令别人看到就会敬畏三分。

子张又问什么是四恶。第一恶,不教而杀谓之虐,一个人没有机会得到教化,结果犯罪就要把他抓来砍头。第二恶,不戒事成谓之暴,没有教导、劝勉,就强求别人拿出成绩来,坐享其成。第三恶,慢令致期谓之贼,将不太紧急的事情一拖再拖,到最后怠慢到着急,又要求按期限完成,这种现象就被称为贼。第四恶,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在出纳工作中非常吝啬,这儿卡一下,那儿拿捏一下,这就叫做有斯,就是官僚作风。

4.君子三知:作个与世界和谐相处的人。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孔子说,作为一个君子,要知道以下三点:第一,知命,知命是君子之道的根本。如果一个人不致命,意味着不知道边界,不尊重自然,不相信随机性。我们做事情的时候要学会与自己和解,让内心变得不纠结,轻装上阵,做自己该做的事,快乐的事,至于最终能得到什么用,弹性眼光来看待。

第二,知礼,不知礼,无以立也。知礼是与他人和解,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了解他人的边界和自己的边界,需要以礼节之,有所为,有所不为,才是君子之道。

第三,知言,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如果不能够分辨言语,不知道别人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听不懂弦外之音,那就没法了解对方。要学习文化知识和法理情理道理不断的精进,才能够达到支援支援的这个境界,这是一种文化和人生境界上的追求。

《论语》最后一节讲了三个主题:第一个是与自己和解,第二个是与他人和解,第三个是要有文化和人生境界上的追求。内心不纠结,跟世界和谐相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这是孔子所希望达到的人生境界,这也是《论语》编撰者所提倡的人生境界。

对于孔子来说,学习永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没有一个终极的状态,进无止境,只有处于不断的学习和探索的状态,才是我们应该有的且需一直保持的对的状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