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读书笔记 |

2022.5.14
1.君子学以致其道:做学问不能凭空想象。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百工要想完成工作,必须在工作室中实实在在地操作,把产品完成好。君子如果想要去追求道,不能凭空想,一定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要下苦功夫去钻研。如同百工在他们的作坊里不断地切磋、琢磨。
2.小人之过也必文:敢认错,才是真正的勇气。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子夏说,小人如果犯了错误一定会加以掩饰,比如说错了话一定不肯承认,而是给自己找理由。小人惮于改过,而不耽于自欺,小人很大胆,既不害怕,也敢于虚张声势,把事情糊弄过去。
3.君子有三变:子夏回忆孔子。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子夏可能是在跟他的学生们回忆孔子。子夏说:君子有三变,描述的就是孔子三种不同的状态。望之俨然,看上去庄严而有距离感的样子;即之也温,真的与他在一起聊天,会发现他是一个随和亲切的人;听其言也厉,他说话精准而有说服力,虽然话不多,但是每一句话都能切中要害。
4.信而后谏:信任是人际关系的前提。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也。”
要先取得百姓的信任,才能够让百姓去干活,如果没有取得老百姓的信任,老百姓就会认为自己是被强迫、无故驱使的。
跟领导沟通,也需要信任,只有取得信任,才能够跟他提意见,才敢于跟他讲出不同的观点,这才叫谏。如果没有取得领导信任,就给领导提意见,领导就会认为你在诽谤他,质疑他,在说他的坏话。
5.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分清主次,要有大局观。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子夏有一天跟学生讲:大德不逾闲,大的德行节操一定不要逾越界限,要守住自己的底线,别成为一个残暴、邪恶的人。小德出入可也,在小问题上稍微有点出入是可以接受的,谁还不犯错呢。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自己的修为应该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要求不够严,很有可能小错误越积越多,最后酿成不可挽回的大错。
6.君子之道,焉可诬也:子游和子夏的精彩辩论。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有一天子游讲子夏的“坏话”,他说,子夏教出来的学生,洒扫应对进退都没问题,能做日常接待,也能把屋子收拾的整整齐齐,但也就是这样一些小事而已,一个人没有学到根本,那么拿这些人怎么办呢?
听到这句话,子夏反应很大:子游怎么可以说得这么过分呢?君子的学问是谁先学的,谁先放弃的?假如我们拿草木来比喻的话,草木的根是什么?本又是什么?这是说不清楚的,君子之道怎么可以随意的被歪曲?用来欺骗学生呢?
一个人真的能够如子游说的那样,有始有终,既懂得仁义,又能够懂得洒扫应对,这是一个高级的状态,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只有圣人自己了。
子夏本意是想说,到底哪个是根本?哪个是细枝末节?什么是君子之道?子游没有资格随意的下定义。子夏认为子游对他的门人所提的这些要求太过分了,你不能够这样轻易的平判我的学生,况且哪个是根哪个是本,谁都无法确定。假如你设想仁义是根本,洒扫应对是枝节,那有没有可能一棵树生长的最后目的就是抽出枝丫、开花结果呢?从这个角度来说,你所谓的根本反而不是最重要的了。

加载中…